中新網10月16日電 據中國證券報報道,隨著股權分置改革的推進及一系列監(jiān)管措施的實施,中國滬深兩市上市公司總體資產質量正在發(fā)生顯著變化。大股東向上市公司注入大量資產,以及“新老劃斷”后陸續(xù)有大盤股IPO推出,改變了股市的總體資產結構,大幅提高了盈利和抗風險能力較強的資產比例;而監(jiān)管部門加強清欠工作,使上市公司被掏走的資產失而復得。
股改以來,股市不斷上演的一臺大戲,就是大股東大規(guī)模地向上市公司注入優(yōu)質資產,而且注入價格往往存在一定幅度的折扣。這些資產整體盈利能力較強,可以說是大股東的“心”,一旦注入上市公司,大股東對上市公司也將更用“心”。
據中國證券報信息數據中心不完全統(tǒng)計,股改以來共有214家上市公司涉及資產注入。資產注入使部分公司業(yè)績預期大幅增長,如注入土地資源的冠城大通等;也令一些公司轉危為安,如濰坊柴油機廠借股改向S*ST巨力注入濰柴中速機廠的資產,完成了對S*ST巨力的重組,使得暫停上市達數月之久的S*ST巨力得以重生。
招商證券分析師預計,未來將有半數、市值達1~2萬億元的上市公司接納同等規(guī)模的資產注入,按10%~20%的收購定價折扣計算,如此規(guī)模的資產收購產生的潛在收益可望達到2000億元左右,中小股東可望分享其中50%的收益,相關公司將直接獲得10%左右的市值提升。
在注入優(yōu)質資產的同時,剝離不良資產也在進行。據WIND統(tǒng)計,股改以來,逾15家上市公司對其不良資產進行了剝離。剝離盈利能力不強的資產,有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剝離盈利能力尚可、但與上市公司的主業(yè)關系不大的資產,則有利于集中上市公司的資源優(yōu)勢,做強主業(yè)。
“新老劃斷”以來,截至10月12日,兩市共有27只全流通股票上市,其中,深市22只,滬市5只。滬市以大盤股為主,中國銀行、中國國航等3家公司總股本均在100億股以上,中國銀行可謂是“超級航母”——總股本達到2538多億股。而規(guī)模更龐大的中國工商銀行也即將入駐滬市。
中國國航成立于1950年,中國銀行更是成立于上世紀初。漫長歲月中,中國社會滄海桑田,這些公司卻經受住了各種考驗,逐步成長為如今的大型公司,穩(wěn)健成長的特征已被時間證明。
另一方面,一些經營不穩(wěn)健的公司正在退出市場。據統(tǒng)計,股改以來,已有13家上市公司因連續(xù)三年虧損而終止上市。這是中國股市新陳代謝機制生效的表現,有利于保證上市公司整體資產質量。
在股改實施前,上市公司巨額資金被大股東或其關聯方占用是股市的頑癥,一些上市公司甚至因此淪為空殼。為了掩人耳目,少數公司還披露虛假財務數據。不少投資者手握隨時可能“縮水”的殘缺資產。隨著股改的推進,監(jiān)管部門加大清欠力度,各級政府和上市公司積極配合,上市公司總體資產的完整性得到了明顯提高。
據報道,目前已有309家上市公司全部完成清欠,已清欠金額合計204億元,完成清欠公司的家數已超過70%、清欠金額接近50%,清欠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一批公司因解決了占資問題,經營顯著好轉,投資者信心回升。(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