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9月22日電 從“8·31”新政后,各地開發(fā)商拿地成本普遍有所提高,地價已經成為業(yè)內最關心的問題,9月上旬,國土資源部有關負責人關于地價的表態(tài),直接被外界誤讀為土地價格預計將提高近50%,風聲鶴唳的心態(tài)由此可見。《京華時報》記者通過采訪了解到,隨著土地閘門越收越緊、土地市場的規(guī)范化,土地價格問題已經引起了不少人士的擔憂。
市場心態(tài)風聲鶴唳
9月初,《國務院關于加強土地調控有關問題的通知》把調控矛頭直指工業(yè)用地,規(guī)定工業(yè)用地出讓最低價標準不得低于土地取得成本、土地前期開發(fā)成本和按規(guī)定收取的相關費用之和。工業(yè)用地必須采用招標拍賣掛牌方式出讓。
隨后,國土資源部部長孫文盛專門撰文表示,從當前地價構成看,取得成本(征地補償安置和拆遷費用)、開發(fā)成本(幾通一平費用)和政府收益(相關稅費和土地純收益),大體各占三分之一,其中被征地農民的補償安置費明顯偏低。從一些試點城市的測算看,政策調整后,被征地農民的征地補償安置費用提高,地方政府獲取的土地出讓純收益在地價中的比重有所下降。房地產用地出讓價格將基本持平,工業(yè)用地的出讓價格將恢復到基準地價的水平。新政策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地價的構成和水平。但從試點城市的實際情況看,地價的變動幅度是可以承受的,加強土地調控不會抬高地價。
盡管有國土部部長的表態(tài)在先,但市場心態(tài)卻顯得極為脆弱。
國土資源部政策法則司司長甘藏春9月上旬針對“工業(yè)用地價格”的有關表態(tài),被有關媒體在標題中竟解讀為了“土地價格將出現50%的上漲”,誤讀消息公布后,引發(fā)了市場的進一步恐慌。9月11日,甘藏春司長在接受采訪時緊急辟謠,辟謠消息公布后,市場情緒才回復平穩(wěn)。
有人士表示,盡管標題有誤,但其實在最早的誤讀稿件文章中,也指的是工業(yè)用地價格,但新政后,市場各界人心浮動,都在預估新政對地價的影響,一看到題目就已心慌。由此誤讀風波,就可見市場各方在地價問題上的心態(tài)。
系列政策將陸續(xù)出臺
據了解,市場人士的擔憂心態(tài),也未必是無的放矢,隨著土地閘門越收越緊,開發(fā)商拿地的渠道將日漸正規(guī)化。
9月19日,國土資源部規(guī)劃司負責人表示,目前國土資源部已經與有關部門在協商,從2007年的計劃開始,將在原有建設占用農用地和耕地計劃指標上,再加上建設占用未利用地這項指標,兩項合起來組成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
有人士表示,該政策影響頗大,實際蘊涵著土地供應量的問題。目前,土地部門計劃管理的范疇主要是建設占用農用地,戈壁、荒山、荒地等未利用地并不在計劃管理之列。一些地方就想辦法,找“出口”,在未利用地上開辟新路。比如說圍海開發(fā)灘涂;上山圈占荒山荒坡,都是未利用地。沿海有些地方,竟然以20甚至30平方公里的規(guī)模在圍海,實際上是搞工業(yè)園區(qū),F在,這些未利用地如一體納入監(jiān)管范疇的話,一些工業(yè)項目的用地量必然就要重新回到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現在用地計劃指標一直收得比較緊,工業(yè)用地多了,自然會影響到其他用地的份額。
近期,國土部耕地保護司司長潘明才表示,中國新增建設用土地有償使用費繳納標準將提高一倍。標準的提高,可以加大城市規(guī)模擴張的經濟約束。針對一些地方新增建設用地不依法報批,國土部明確規(guī)定,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繳納范圍,以當地實際新增建設用地面積為準。
有人士表示,有關政策的出臺,在一定程度上都影響到了地價的構成基礎。
具體影響有待市場驗證
有開發(fā)商表示,從一系列已經出臺的土地政策的效果來看,地價還是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該開發(fā)商以其在北京順義區(qū)的項目舉例說,2001年的時候,北京順義區(qū)包含拆遷和土地出讓金的熟地價格大約是20萬元一畝,而現在相同地段大概已經漲到150萬元一畝。此外,加上人員工資的漲幅、建筑原材料的漲幅、對項目配套費用的增加,加上財務、管理等費用,光房屋的成本就在每平米3000元到4000元左右。在目前的市場環(huán)境下,相信不會有開發(fā)商賠本出售的,一些漲價因素都會轉嫁到房價中。
另有人士表示,從當前地價構成看,取得成本(征地補償安置和拆遷費用)、開發(fā)成本(幾通一平費用)和政府收益(相關稅費和土地純收益),大體各占三分之一。按照新政,被征地農民的征地補償安置費用將提高,地方政府獲取的土地出讓純收益在地價中的比重將有所下降。政策的初衷是好的,但一些地方政府未必會心甘情愿地把獲取收益比例降下來,具體影響還有待市場的驗證。(肖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