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jīng)書面授權)
1928年,英國地質學家伊斯頓曾著《穿過錫金和西藏到珠穆朗瑪峰的一條少人問津的大道》,書中寫到了中國通向印度的邊界關口,那里冰雪覆蓋,須有一頭帶路驢在前開道,才能知道路在哪兒。旅行者“一次又一次鼓起勇氣希望最后一個山峰已經(jīng)過,卻看到前面總是出現(xiàn)另外一個……山外有山,溝外有溝,黃色禿頂?shù)纳矫}延伸……它們后面,涌現(xiàn)出一座萬丈高的雄偉尖椎、沖刺藍色的天空,多么難以形容的、終年積雪的珠穆朗瑪——群山的圣母”。
伊斯頓描寫的關口就是乃堆拉。它曾是拉薩與印度加爾各答之間的捷徑,有著中國通往南亞的絲綢古路的美稱。向西有公路和鐵路通往550公里外的加爾各答,向東有公路通往450公里外的拉薩。1962年,這條通道因政治原因關閉,商人只能改走德里—加德滿都—拉薩通道,或者取道海上——目前西藏外貿的絕大部分經(jīng)由天津港中轉,兩地相距數(shù)千公里。
2006年7月6日,根據(jù)中印兩國的協(xié)議,乃堆拉山口恢復邊貿通道,本刊記者前往見證了這一歷史時刻。
此后,拉薩經(jīng)亞東至加爾各答等印度港口的距離就可縮短至約1200公里!斑@將有利于促進從中國西藏和內地通往南亞陸路大通道的形成!蔽鞑刈灾螀^(qū)副主席郝鵬說。
7月的乃堆拉:云霧初開
2006年7月5日,口岸開放的前一天,當記者乘坐的“沙漠王子”沿著山麓蜿蜒而上時,也感受到了上世紀初期那位歐洲人對藏地山峰的景仰。雖然從山下到山口的路程僅約30公里,海拔卻由2800米陡增至4545米,行車需要一個多小時,大部分是僅容單車經(jīng)過的土路。由于44年來一直是軍事禁區(qū),車輛流量很少,接近山頂?shù)穆范温坊浅K绍。即使是“沙漠王子”也時不時會陷入泥土里打滑。
接近山頂,汽車像突然陷入了一個奇異的世界。一分鐘前還陽光燦爛,倚著車窗足可以看清萬丈山崖下的房舍、溪流;一分鐘后卻大雨欲至,身前身后一團濃霧,幾米外一片白茫茫。
從1962年起,這里一直是軍事禁區(qū)。雖然山口彩旗招展,掛上了兩種文字的慶祝標語,但雙方駐守山口的士兵還是嚴守崗位,對記者的詢問都保持著一些警惕和漠然。中方的巡查記錄顯示:這一天的巡查次數(shù)是以前的幾倍。
在距離印度哨所僅27.5米的中方哨所,向印度方向俯瞰,首先看到的是印度在雙方軍事對峙時期樹起的黑色戰(zhàn)士雕塑,再遠一點是綴滿黃花的綠草地,再遠一點,則是蜿蜒的柏油路,從山谷盤旋而上。印度當年為了保證戰(zhàn)備運輸而修建了這條公路,但從幾年前,隨著雙邊關系的升溫,這條公路成為印度游客瞻仰這個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關口的便捷通道。
乃堆拉山口是2個月前才破開的。約十幾米的山口橫切面,分為兩段,分屬中印兩國。中國轄區(qū)內的山體,用水泥砌成的格狀堡坎包裹,干凈整齊。印度轄區(qū)內的山體,則用帆布搭上。
民間貿易的黃金時代
7月6日,乃堆拉山口旌旗招展,政要云集,慶祝仁青崗邊貿市場開通。
83歲的查珍和一群藏族姐妹在山腳的草坪上,摩挲著念珠坐了大半天!暗戎从《热私(jīng)過!崩先说男β曂钢⑼愕奶煺。對很多亞東縣的老人來說,童年記憶和曾經(jīng)繁盛的邊貿是分不開的。
亞東縣下司馬鄉(xiāng)的次仁旺堆48年前就在這條黃金道上和印度人做買賣,那時他才12歲!澳菚r亞東到乃堆拉山口還沒有通公路,我和父親靠馬隊馱著奶茶和白菜,走一天一夜才能趕到山口,在這里我們把奶茶、白菜賣給印度邊民,然后再從他們手上買大米、鹽、菜油。那時場面很熱鬧,印度人還賣給我們各種各樣的手表。”次仁旺堆說。
亞東縣副縣長曲珍剛出生的時候,母親用一條印度披肩來包裹她。這條披肩就是當年中印邊境通道的見證。曲珍還一直留著這條印度披肩,“質地好,非常光滑!
除了小型的邊貿商品,乃堆拉還見過些“大場面”。
一名44年前在這一帶從事貿易的印度商人回憶,以前從乃堆拉山口運到西藏最吃香的商品之一是印度制的大使(Ambassador)牌轎車。轎車先由加爾各答的廠房開到甘托克,然后拆開裝箱,由驢馬馱到西藏亞東,然后再組裝成汽車,在西藏公路上行駛。
如果往前回溯,地轄乃堆拉的亞東縣城,是清政府最早的對外開放口岸之一。20世紀初,經(jīng)過此口岸的商品額,曾占整個大清帝國貨物吞吐量的80%以上,折合銀元上億。
山口見證的不僅是兩國民眾的商貿往來,還有時代的政治風云。清政府開放亞東口岸之時,英軍藉此繞過了世界上最高不可攀的天險,從背后深入青藏高原腹地。如今在亞東通往拉薩的路上,還可以看到,廣袤荒蕪的平原上,樹立著一塊牌坊,紀念藏族人民抗擊英軍入侵的歷史。牌坊后還保留著一小段土坯墻,上面布滿大大小小的窟窿,那是當年英軍和藏族人民在這里決一死戰(zhàn)的戰(zhàn)爭遺跡。
1930年,當時的民國政府派密使謝國梁去拉薩,也是借道印度,通過乃堆拉山口。中印交流的名宿譚云山還曾陪同他由乃堆拉山口進藏。當時,印度并未擺脫英國統(tǒng)治。為避免被英軍發(fā)覺,謝譚兩人化裝混在入藏的商隊中偷渡過境,結果竟輕易成功,“可以想象當時商隊熱鬧的情景!弊T云山的兒子譚中若干年后回憶道。
1962年中印斷交,借道乃堆拉的中印絲綢之路也被封閉。但民間的邊民貿易并未就此禁錮。一位研究中印邊貿的印度學者曾經(jīng)說過,邊貿像水一樣,這邊堵住了就往那邊流。亞東邊民很快開辟了另外的一條貿易路徑。從亞東縣城往拉薩方向,大約100公里的帕里鎮(zhèn),成為民間貿易的集散地。帕里距不丹邊境約5公里,每年約有5000多人次,360多萬元的民間互市商品,經(jīng)由這個小鎮(zhèn)流通。不丹商人的馬隊,有時候也會跋涉到亞東縣城。亞東縣名店——天興隆中藥材商店的老板馬世祥告訴記者,不丹的貿易名品有販自中東的藏紅花、產自瑞士的梅花表。印度的工藝品、仿制的名牌香水也經(jīng)由這個中間商,曲線進入中國。而中國比較受南亞歡迎的商品多為絲綢、百貨和蟲草等藥材。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