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水扁拿“積極管理、有效開放”當成挑選新“閣揆”與“閣員”的重點考題,所有與兩岸關系扯得上關系的,都成了敏感的檢驗目標,連那兩只中共宣布要送給臺灣的熊貓,都成了貫徹陳水扁“積極管理”宣示的天字第一與第二號目標。
要決定熊貓究竟能不能來臺灣,關鍵應該在于我們有沒有能力提供其良好的生長與繁殖環(huán)境,以符合國際社會對保育類動物飼育的標準。
但昨天從謝長廷口中,這兩只熊貓卻似乎已在皮毛上烙印了“中國”標簽,連“不適合臺灣本體自主性政策”都成了抵制它們來臺的理由,彷佛只要熊貓登臺,就會應驗陳水扁所擔心“臺灣人民會過度向中國傾斜”的預言。
于是,黑白分明的熊貓,立刻染上藍綠色彩。從此以后,它們的生涯不再是“黑白”的,而變成彩色的了。
如果謝長廷的邏輯說得通,只要不是臺灣本地原生的動物,都應該立即遣送出境,不得在動物園繼續(xù)展示,否則就是違背了“臺灣本體自主性”,極可能會發(fā)生臺灣向歐洲、美洲、甚至非洲傾斜的危機。
一旦連不會說話的熊貓都被當成是“政府”檢驗“積極管理、有效開放”是否落實的指標,那每年數(shù)以萬計來臺的大陸人士,恐怕更成為扁“政府”得提防的“管理”對象,理應全面禁止入境,以免危及“臺灣本體自主性”。
扁“政府”或許可拒熊貓于千里之外,但像這樣貫徹執(zhí)行陳水扁政策的荒謬作法,絕對無法堵住期盼兩岸積極開放的浪潮;曾經(jīng)說過自己是“內(nèi)閣”少數(shù)派的謝長廷,到時候才會驚訝,自己原來已經(jīng)成為民意的“少數(shù)派”。
來源:臺灣《聯(lián)合報》 作者:李祖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