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場爭奪亞洲霸主的對決,是一場名叫“亞洲內(nèi)戰(zhàn)”的對抗,還是一場大牌的濟科對神奇的希丁克的挑戰(zhàn)。
日本師承巴西,澳大利亞號稱英式,雖說都欠著火候,感覺上還是有些段式家族的六脈神劍碰上了鳩摩智的火焰刀的感覺。再加上賽前日本足協(xié)主席與希丁克間的唇槍舌劍,對于中國球迷來說,這場比賽的噱頭和看點多了去了。
但在前84分鐘里,除了那位埃及裁判弄出個專家解釋為可判可不判的進球,讓大伙兒爭得臉紅脖子粗外,實在乏善可陳。正當大伙兒以為這場球進入垃圾時間時,沒想到中國球迷極為熟悉的“黑色×分鐘”出現(xiàn)在了日本人身上。
澳大利亞人的腳法實在無法恭維,在日本人的細膩技術(shù)面前,他們更像是走火入魔的鳩摩智,就剩下一通亂舞了。打不出像樣的進攻套路,粗野的鏟球倒是讓人印象深刻。
但兩軍相爭有勇有謀很重要,乘勝追擊更重要。如果說在日本隊浪費掉若干個破門機會后,尚看不出敗象的話,那么濟科自以為胸有成竹地用小野伸二換上柳澤敦加強防守,就給壓根兒沒打算放棄的對手留了余地。而希丁克最后關(guān)頭用前鋒換下后衛(wèi)的舉動,已經(jīng)表明其非死即活的決心。
落后搏一把,哪個教練都會這么干,科特迪瓦那天打阿根廷還派出四名前鋒呢,關(guān)鍵是對手會留出多大空間。澳大利亞人就算活兒糙,但架不住日本隊給機會;希丁克就算不神奇,但架不住濟科膽子小,所以,才有了屬于日本人的“黑色6分鐘”。
日本隊死于自殺,而且“死相”難看。有點咎由自取的感覺,還有點莫名其妙的味道。這場絕對稱不上精彩的比賽,只是因為最后時刻的翻盤,突然變得有趣起來。讓人覺得更加有趣的是,在亞洲稱得上沉穩(wěn)老到的日本和伊朗,同時在自己的首戰(zhàn)中遭遇黑色結(jié)尾,不能不說是一種巧合吧,而巧合又往往源于一種習(xí)慣。
所以,看著好久沒贏過的近鄰和即將加盟亞足聯(lián)的遠朋踢得熱火朝天,我不禁在想,中國足球除了捂嘴暗笑,是不是也該想想“黑色時刻”總有相通的一點——看似對手給的,實際上都是自己“作”的。(曹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