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大觀 | 中新圖片 | 中新財經 | 中新專稿 | 圖文專稿 | 中新影視 | 中新出版 | 中新專著 | 中新英才 | 華人世界 | 臺灣頻道 | 供稿服務 |
|
聯(lián)合早報:臺灣總不能既要趕船,又怕濕腳 2001年09月04日 09:40 本文系完全轉載,僅供參考 在經發(fā)會達致共識之后,臺灣的戒急用忍經貿政策已告松綁,改以提出“積極開放,有效管理”的方針。陳水扁政府這次決定改弦更張,就客觀條件而言,可說是形勢所逼,因為臺灣的經濟越來越低迷,經濟開倒車,失業(yè)率創(chuàng)下歷年的記錄,如果沒有一些應變措施,臺灣實在難以走出當前的困境。從執(zhí)政手法來看,這也顯示陳水扁能從善如流,有勇氣放棄舊政府的包袱,開創(chuàng)一個新局面。 1996年,李登輝在任時提出戒急用忍的經貿政策,其政治動機是遠超過經濟因素。包括臺灣在內的亞洲四小龍地位如日中天,平均的常年經濟增長達到7%,失業(yè)率只有2%;而大陸正加快經濟發(fā)展步伐,對資金的需求如饑似渴。當時適發(fā)生臺海危機,李登輝的如意算盤是想利用臺灣的富裕經濟對大陸采取圍堵政策,阻攔大陸經濟的發(fā)展勢頭。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大陸的經濟并不因為臺灣的杯葛而裹足不前,相反的,各國資金反而紛至沓來,而盡管面對限制,不少臺灣企業(yè)卻繞道他地前往大陸投資,造成臺資流往大陸出現(xiàn)明暗兩種截然不同的景象,明里大家都要受到戒急用忍政策的規(guī)范,私底下卻積極爭取前往投資。到了這一兩年,原來是要讓大陸戴上緊箍咒的戒急用忍政策,反而對臺灣造成反撞的作用,企業(yè)回避政府管制、稅賦不均、守法企業(yè)失去競爭力等種種弊病叢生,加上美日國家經濟走下坡,臺灣竟然坐困愁城,在經濟上打不開局面。 這些年來,臺灣不少開明的學界和企業(yè)界人士都指出,戒急用忍政策不取消,臺灣經濟難以走出困境。我們認為,臺灣松綁戒急用忍政策,正是朝向正確方向邁進的一步,如果兩岸因此出現(xiàn)經濟和政治上的互動關系,這無疑將為兩岸經濟的繁榮以至本地區(qū)經濟的發(fā)展帶來有利的契機。 令人費解的是,當年是戒急用忍政策始作俑者的李登輝,今天依然抱殘守缺,指責那些主張和大陸發(fā)展經貿關系的人“缺乏自尊心”。發(fā)展經貿向來都是出自雙邊或多邊的意愿,是一種互惠互利的關系,怎可與自尊心扯在一起?李登輝凡事刻意扭曲,無限上綱,足見他仇視大陸心態(tài)的一斑。 當然,兩岸的經貿問題也不能和政治問題分割開來,如這次臺灣松綁戒急用忍政策,大陸方面的反應相當冷淡,新華社只以評論員文章的形式回應說,“一個中國”的原則不可回避。大陸不愿在臺灣稍有回心轉意時立即積極回應,不外有以下考慮:首先是解鈴還要系鈴人,大陸寧可繼續(xù)“聽其言,觀其行”,靜觀發(fā)展,確定這是陳水扁政府的一項實際行動抑或是一種口號上的改變。 其次,正如當年制定戒急用忍政策一樣,今天要松綁也不能和政治問題分割開來,松綁戒急用忍,不能不涉及“三通”問題和“一個中國”的原則,如果臺灣連“九二共識”都不愿觸及,那幺,松綁戒急用忍就成了單只手掌拍不響的事了。 松綁戒急用忍,是為了臺灣的利益著想,臺灣總不能既要趕船,又怕濕腳,不能一切都按自己一廂情愿的構思行事。臺灣現(xiàn)在既然已跨出了第一步,就應該再有積極的后續(xù)行動。就兩岸關系而言,如果想要在松綁后看到成效,雙方也應該不失時機的建立起互動互信的關系。 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2001年9月4日社論 原題《戒忍自縛》 |
|||
|
新聞大觀| | 中新圖片| | 中新財經| | 中新專稿| | 圖文專稿| | 中新影視| | 中新出版| | 中新專著| | 中新英才| | 華人世界| | 臺灣頻道| | 供稿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
|
|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帽揪W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