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0日,北京西站上下車客流將達到節(jié)前春運的最高峰,全天上下車人數(shù)將突破37萬人。 中新社發(fā) 吳芒子 攝
中新網2月11日電 綜合報道,春運今日已進入第13天,客流量也迎來節(jié)前最高峰期。鐵道部方面表示,火車票實名制試行效果很好,維護了春運售票秩序,目前正進行推廣調研。此外,中央氣象臺今日6時發(fā)布暴雪藍色預警,安徽江蘇等地的部分地區(qū)將有大到暴雪,這為春運出行帶來了不小的困難。
鐵道部:實名制做到為百姓著想
10日,鐵道部副部長胡亞東在鐵道部公安局副局長李永江、張建詳,廣鐵集團董事長何玉華的陪同下來到廣州火車站派出所慰問時表示,總體上看,實名制在廣州地區(qū)的試行效果非常好,實名制基本達到了推行實名制時的目的,既穩(wěn)定了春運期間的售票組織秩序,把票販子猖獗的勢頭打壓了下去,維護了春運售票秩序。又確保了廣州站區(qū)的秩序穩(wěn)定,真正做到了為老百姓著想,沒有給老百姓增加更多負擔。所以,整個實名制事后反響是好的。
此外,鐵道部新聞發(fā)言人王勇平10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火車票實名制試點以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試點地區(qū)票販子炒票情況有所下降。據介紹,目前已有權威機構在對實名制實施的效果作調查研究,征求社會各方面的意見和反映。相信實名制是否將持續(xù)、是否全國推行就與此相關聯(lián)。
客流量已達節(jié)前高峰點
10日,北京西站客流量突破37萬,上車人數(shù)達25萬,下車人數(shù)超13萬,創(chuàng)建站14年以來最高峰。北京站和北京南站全天客流量超過26萬人次。為此,10日,北京西站加開臨客列車34列,全天開行旅客列車161列。
西站南廣場開通使用后,起到了分流作用,但北廣場進站口仍匯聚大量返鄉(xiāng)旅客。每日14時至23時列車密集開行時段,西站每小時進站上車超過1萬人。這一時段,車站啟用北廣場S形迂回通道,形成旅客進站走行速度和經過安檢儀速度基本同步,避免了擁堵。
10日下午,北京春運西站臨時售票房完成了今年售票使命,開始拆除。據了解今年西站售票提前十天,在首批春運高峰階段,春運票基本售出。
為應對高峰,2月7日起,北京鐵路地區(qū)恢復動車組、直達特快列車提前20天、其他列車提前10天的購票預售期,大年三十以前北京西站發(fā)出的列車車票基本售完。
北京鐵路局及時啟用春運屯兵車(即春運備用車),10日、11日增開北京西至漢口L732次臨客列車,昨日至12日增開北京西至南昌L271次臨客列車。昨日新增兩趟臨客列車全部滿員。
此外,為應對客流高峰,北京南站10日停止發(fā)售站臺票。
北京鐵路局預測,2月10至12日的三天節(jié)前客流將維持高位,高峰期北京鐵路局旅客日發(fā)送量將有可能超65萬人。
在廣東,繼8日攀升至85.6萬人次,追平歷史最高紀錄后,10日廣鐵共發(fā)送旅客83萬人次。廣州站、廣州南站、廣州東站分別發(fā)送旅客22.6萬、2.9萬、11萬,為避免旅客進站擁堵,在廣州火車站廣場上百名警察排成4列,疏導旅客進站。
在上海,由于雨雪天氣來襲異地機場起降條件不佳,導致上海進出航班也受到影響。截至10日晚6點,上海虹橋機場、浦東機場都遭遇進出港航班大面積延誤,兩大機場航班延誤總量約200班。
暴雪藍色預警發(fā)布 南方局部地區(qū)降溫12℃
中央氣象臺2月11日06時發(fā)布暴雪藍色預警:預計,11日上午,安徽中南部、江蘇中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qū)有大雪,其中,安徽東南部、江蘇西南部的局部地區(qū)有暴雪。(以24小時降水量為劃分標準,其中,降水量達到5.0-9.9毫米為大雪,降水量達到或超過10毫米為暴雪。)
根據天氣預報顯示,未來三天,中國南方地區(qū)有較強降水,蘇皖南部有暴雪,貴州局地有凍雨。受冷空氣影響,11~12日,內蒙古東部、東北、華北東部、黃淮東部、江淮東部等地將有4~6級偏北風,江南、華南、貴州等地氣溫將下降6~10℃,局地降溫幅度可達12℃。
新聞資料:
2010年春運自1月30日起至3月10日止,為期40天,其中,節(jié)前15天,節(jié)后25天。
2010年春運全路預計發(fā)送旅客2.1億人次,同比增加1820萬人次,增長9.5%,日均525萬人次。其中,發(fā)送直通旅客8500萬人次,同比增加824萬人次,增長10.7%,日均213萬人次;發(fā)送管內旅客1.2億人次,同比增加976萬人次,增長8.6%。
2010年春運重點地區(qū):節(jié)前是北京、廣州、上海杭州地區(qū);節(jié)后是成都重慶、武漢、南昌、合阜、湖南地區(qū)。
2010年春運方案全路安排直通臨客運行線323對,采用基本方案、預備方案、應急方案三套梯次運力方案,分別應對正常客流、高峰客流、突發(fā)客流。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