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8月2日電 據商務部網站消息:商務部副部長、國際貿易談判代表高虎城2日接受媒體采訪,就出口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以下為答問全文:
問:3月份以來,國外媒體出現了很多對中國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問題的負面報道,你對此有何評論?
答:我們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我認真閱讀了相關報道,歸納起來,大致可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對具體案件的報道。如美國寵物食品和瑞士摻假玉米谷蛋白事件。此類報道客觀反映了目前中國個別出口企業(yè)存在的問題,有助于我們查清事實真相,并采取整改措施。對此我們表示歡迎。
第二類是相對客觀和中立的評論。如《紐約時報》7月12日報道,“商品質量不合格是一個全球問題,中國不是美問題商品的唯一來源地”;《聯合早報》7月25日報道,“食品安全是全世界面臨的共同問題,并非一個國家所獨有”。對此我們也是持歡迎和尊重態(tài)度的。
第三類則是惡意詆毀“中國制造”。有的說“中國國內注入荷爾蒙的快餐讓6歲的男孩兒長胡子,讓7歲的女孩兒乳房發(fā)育”;有的宣稱“中國產品是死神”;有的甚至揚言“要在商品上貼上非中國制造的標簽”。對此類捕風捉影、以偏概全,甚至無中生有、惡意炒作的報道,我們堅決反對。這些媒體的真實用意令人深思。在經濟全球化快速發(fā)展的今天,仍然對中國產品無端猜忌,懼怕市場競爭,看不到貿易的互惠互利,企圖通過構筑各種壁壘阻止中國產品,讓人感到十分遺憾。其實質還是貿易保護主義的翻版,是“中國威脅論”的變種。
我相信,中國出口產品質量不會因為一些媒體不負責任的炒作而變壞,客觀理性的人們會做出正確的判斷與選擇。
問:從中方公布的調查情況看,個別中國出口產品的確存在問題,你是如何看的?
答:首先,看問題要全面。比如,近期頗為媒體關注的牙膏,去年出口額為8000萬美元,不到中國9700億美元出口總額的萬分之一;其中,被查出含二甘醇的為330萬美元,占三十萬分之一。不能因為個別產品存在問題,就懷疑中國出口商品的總體質量,那不是科學的態(tài)度。負責任地說,中國出口商品質量安全是有保障的。前不久,日本厚生省公布了2006年日本進口食品合格率,其中自中國進口的食品合格率為99.42%,而美國是98.69%,歐盟是99.38%。日本是中國食品的最大出口市場,我想,他們的數據能說明一些問題。
其次,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中國是一個發(fā)展中國家,經濟技術水平與發(fā)達國家有差距,個別企業(yè)社會責任意識較為淡薄,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無法完全避免。事實上,我國國內一直在打擊假冒偽劣產品,對產品質量安全也多有曝光。在某種程度上,出口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是國內問題的溢出。但也要看到,中國產品的質量一直在穩(wěn)步提高。譬如,上半年中國蔬菜農殘合格率超過94%,較2003年提高了12個百分點。如果說,過去確實有一些中國產品是地攤貨、大路貨,現在高檔商場貨架上“中國制造”已比比皆是。
需要指出的是,中國政府與其他國家政府一樣,高度重視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對出現的問題,我們從來不回避,始終本著實事求是、負責任的態(tài)度來處理解決。近期出現這些案件,只要責任在中方,我們都立即采取有效的措施,查處涉案企業(yè),整頓出口秩序。
問:國外媒體炒作是否會對我國產品出口產生影響?
答:從上半年情況看,我國出口仍保持穩(wěn)步增長的態(tài)勢,累計增長27.6%,達5467億美元。其中,食品、藥品、玩具等境外負面報道較多的商品也分別增長了22.2%、41%和27.7%。這說明,絕大多數進口商、零售商和消費者是理性的,不會因為一些片面之辭就改變對中國產品的基本評價。但也不可否認,某些惡意攻擊,一定程度上損害了中國產品的形象,可能會誤導部分消費者。
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確保出口商品質量安全,出臺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措施,如頒布《國務院關于加強食品等產品安全監(jiān)督管理的特別規(guī)定》。相關政府部門也各司其職,加大了監(jiān)管力度。商務部、質檢總局、農業(yè)部還積極利用各種渠道,加強對外交涉,增信釋疑,努力把負面報道的影響降到最小。
我們也希望,我國企業(yè)能從中吸取教訓,并以此為契機,變壓力為動力,增強質量安全意識,進一步提高產品質量。這是贏得國際市場,抵御風險的唯一途徑。
問:在外貿領域,有無針對出口產品質量方面的法律法規(guī),商務部采取了哪些出口質量監(jiān)管措施?
答:關于出口產品質量,《外貿法》明確規(guī)定,為保護人或動植物的生命、健康或安全,保護環(huán)境,國家采取限制或禁止進出口的措施;國家實行統(tǒng)一的商品合格評定制度,對進出口商品進行認證、檢驗、檢疫;對違法違規(guī)企業(yè),可以取消其一至三年對外貿易經營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