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理財有哪些方法?現在有什么好的短期理財產品?我有10萬元閑錢,但不知短期怎樣理財,求解!”……在某問答網站的理財欄目中,關于短期理財的問題高居榜首,可見,當前投資人對短期理財有著強烈的需求。
短期產品滿足投資需要
近一段時期以來,由于股市前景不明朗,很多人即使有了閑錢也不敢貿然入市,同時,又不甘心讓錢一直“閑”下去,還想讓資金能夠自由在股市與理財產品之間快速轉換。多家銀行洞察到了這部分投資者的心態(tài),為了滿足投資者對理財產品資金高流動性,且收益率高于銀行活期利率特點的需求,多家銀行紛紛加大力度推出短期理財產品。如光大銀行推出的僅為8天的理財產品,預期年收益率為3.3%,投資方向為信貸與票據資產,還有工商銀行的“靈通快線”、建設銀行的“利得盈”、招商銀行的“日日金”和中信銀行的“票據通”、黃金周7天理財產品等等。
這其中工商銀行的“靈通快線”更是突破短期理財產品極限,最短周期只有1天。該產品可以實時交易,實時到賬,宣傳手冊中宣稱預期收益率高于活期存款2倍。記者從對工行某支行的采訪中了解到,此類產品銷售非;鸨N售量甚至一度占到該行理財產品全部銷售的50%以上。這種產品比較適合快進快出的投資者。不過,有理財師表示,由于此類超短期產品受益率較低不會推薦所有客戶購買,理財產品還應因人而異。
內外因加速產品轉型
短期理財產品其實已經推出很久,但是這類以天、以周、以月為周期計算單位的理財產品,由于收益率并不高,因此在股市“牛氣沖天”的時候,幾乎鮮有人問津。不過,隨著我國股市、基金以及海外投資市場進入需要持幣觀望的狀態(tài),超短期和短期產品因其顯而易見的流動性,成為投資者在形勢未明朗階段為資金尋找增值機會的選擇之一。相對于銀行推出的一些預期收益很高但封閉時間很長的理財產品,超短期或者短期產品在收益上正逐漸與前者拉近距離。另外,有關人士認為,短期理財產品集中上市的原因還在于加息預期。加息預期的不確定性,讓投資者更青睞短期的產品,一旦利率上揚,投資者可用較低的成本從短期的理財產品上“全身而退”,重新到市場中尋找加息后收益率更高的理財產品。
投資者的投資需要促成了短期理財產品在近日走俏,另外,一年以上的長期理財產品的收益慘淡也使投資者更青睞短期產品。今年以來,一些為期一年甚至更久的理財產品相繼結束封閉,但到期收益率遠低于預期,有的收益歸零甚至負收益,這些爆發(fā)在年初的“零收益”事件,無疑為今年的銀行理財市場走勢——短期理財產品走強,奠定了基礎。
目前,短期理財產品中最常見的為一年、半年、三個月的理財產品,有許多銀行還設計出每個月都有贖回的基金型產品,甚至還有以周來結算的產品。如此豐富的產品,皆源于理財產品設計者的良苦用心。因為,銀行方面考慮到短期理財產品不僅可以牢牢鎖住客戶的心,還可以讓客戶較緊密地跟隨加息的步伐,實屬雙贏之舉,因而加大了對短期理財產品的開發(fā)力度。不僅如此,近期“打新”類產品,短期化、靈活性特征也越來越明顯。在投資者對任何領域的長期投資態(tài)度都越來越謹慎,對未來信心不足的情況下,短期產品的熱銷現象未必會曇花一現。
短期理財不應忽視風險
盡管短期理財產品的收益率較低,風險也較小,但是投資者選擇這類產品前,還是要考慮個人的風險承受能力,因為并非所有短期產品都能實現保本,短期產品也有保本和非保本之分。從盈利方式來看,保本保收益的產品主要是投資于銀行間的資產,這樣風險比較低,可以承諾保證本金;另一類不承諾保證本金的產品就是投資于銀行間的票據,包括一些信托貸款的資產。因此,在個人理財配置時要關注理財產品的投資取向,如投資于銀行間的資產風險就比較低,可以承諾保證本金。
同時,在選擇理財產品時要比較相同期限產品收益的差別,分析產品的投資方向和收益說明,看清是復利計息還是單日計息。另外,還要考察實現預期收益的概率有多大,觀察它的掛鉤產品的預期收益情況。
對于普通短期理財產品,由于期限較短,大多不能提前支取。而有的銀行在某些產品上有提前終止權,而客戶卻沒有,銀行一旦行使提前終止權,可能意味著投資者即將面臨虧損。這種情況下投資期限雖然縮短了,本金也沒有損失,但有可能得到的是零收益。對于以上環(huán)節(jié),投資者應該更加注意,銀行也應該做到事前的風險提示。
固定收益類產品展黑馬之姿
在短期理財產品中,固定收益類是表現最好的一匹黑馬,目前已經占據了理財市場六成以上份額。
短期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投資期限最長的為6個月,最短的1個月,投資方向大多為金融債、公司債、央行票據等低風險產品。由于短期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流動性強,并有預定固定收益,因此,在今年上半年的理財產品市場中,占到了六成以上份額。據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公布的數據顯示,在6月發(fā)行的423只理財產品中,固定收益產品就有383只,市場占比達90%以上。
短期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為何在理財市場受寵,有理財分析師表示,這源于此類產品的收益相對其它理財產品比較穩(wěn)定,而當下投資者最需要的就是高穩(wěn)定性與高流動性的產品。如果客戶把錢存在銀行3個月的利息是3.33%,扣除存到銀行要的利息稅,最終收益為3.13%,如果考慮到CPI的因素,這一收益還要打折。相比之下,購買短期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最終能達到的收益,據統(tǒng)計大概比存在銀行要多5%到10%,也就是說能達到3.3%,
但也有專家提醒,投資固定收益理財產品也要注意風險,首先是利率風險,如在人民幣快速升值的背景下,外匯理財產品可能面臨一定的匯兌損失。一旦政府采取加息手段來彌補利率倒掛,則理財產品價值就會降低;其次,在極端情況下,如果固定收益理財產品所投資的金融債或票據類產品到期不能兌現,就會面臨信用風險。
短期銀行理財產品的“崛起”表明,銀行理財產品完全可以作為投資者進行資產配置常備的一個有效工具,在有效降低投資風險的同時也能帶給投資者穩(wěn)定的收益。另外,銀行仍然是許多投資者最為信賴的理財機構,因此,銀行在操作與理財相關的業(yè)務時應該更加謹慎,為投資者理財提供科學的指導。(付秋實)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