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紅樓夢》首輪播映結束引發(fā)紅學界熱議
名著改編,如何富有新意
因為“忠實”還原了120回通行本中“蘭桂齊芳”的內容,新版電視劇《紅樓夢》(以下簡稱“新紅”)的結尾被許多觀眾稱為“把悲劇變成喜劇”。與此同時,隨著該劇在四川、上海等多家地方電視臺完成首輪播映,“新紅”劇組也完成了悲喜兩重天的轉換:從最初因為惡評如潮而收視率高開低走,到收官時收視率重新攀上高點。來自東方電影頻道的數據顯示,該劇結尾部分的收視率達到了4.5%,比開播時還高出1.5個百分點。此外有消息稱,因為話題不斷,該劇二輪播映和海外市場的版權銷售形勢喜人,至今已賺了近億元。
不過,收視高企并不能制止觀眾對其的爭議。而且,隨著該劇首輪播映的結束,國內紅學界也加入到了對其成敗得失的討論中來。其實,大觀園終將荒蕪,電視劇終將落幕,而我們之所以還如此熱衷,是因為在這個把名著當魚肉的時代,如何在熒屏上對原著進行富有新意的闡釋實在是一個頗費思量的難題。
對120回本的“忠實”是否可。
觀眾對“新紅”結尾的異議,主要在于其把87版《紅樓夢》的悲劇變成了喜劇。不過,很多觀眾也許不知道,87版的《紅樓夢》結尾也并非原著,而是主創(chuàng)人員在吸納紅學研究探佚成果后重新編撰而成的。相比之下,“新紅”則是完全“忠實”于現在通行的120回本。紅學界對該劇的關注主要就集中在“這種忠實”是否可取上。
中山大學教授、中國紅樓夢學會常務理事曾揚華表示說,按照曹雪芹的原意,《紅樓夢》就是一出悲劇,但無名氏續(xù)寫的后40回卻對寶黛等主要人物的形象作了很多扭曲,違背了曹雪芹的思想!靶录t”對這一部分全盤照抄,完全沒有體現出對原著在理解上的與時俱進。曾揚華甚至極致地認為,按照目前的紅學研究水平,根本不具備拍《紅樓夢》的條件,因為連很多紅學家都沒有看懂原著。
上海師范大學教授、中國紅樓夢學會副會長孫遜卻認為,“新紅”的改編思路也有可取之處。數百年來,在群眾中實際流行并產生廣泛影響的,就是120回本《紅樓夢》。因此面向大眾的影視改編無需像紅學研究一樣探討前80回和后40回的思想藝術差異。至于“新紅”中廣受詬病的對白、獨白和旁白,在孫遜看來,也使其對原著的忠實程度較之87版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特別是在影視作品往往作為“經典代讀”的今天,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不過,孫遜也提出,《紅樓夢》中最難弄清的就是人物關系,不要說像“廚房風波”中那些比較底層的媳婦和小丫頭,就是大觀園眾姐妹,以及寶玉和眾姐妹的大丫頭,也不是每個人都弄得清誰是誰的。正因為如此,87版《紅樓夢》播出時還有媒體刊出了整版的紅樓人物譜。而“新紅”既然不厭其煩地把原著中那么多文字搬上字幕,“何不在每個重要人物出場時,用字幕交代一下人物姓名和身份呢?”
劇中人怎樣才算“成熟”?
業(yè)內人士指出,再忠實于原著的改編,也需要順應影視規(guī)律來進行變通,發(fā)揮影視藝術的特點和長處,從而使電視藝術更好地表達原著的精神主旨。反觀“新紅”在人物、造型和畫面等方面的藝術呈現,之所以飽受爭議,就是因為在影視和文本的銜接上發(fā)生了錯位。
早在“新紅”播映之初,不少觀眾就對劇中人物年齡偏小提出質疑。不過,有紅學家指出,相比于越劇《紅樓夢》和87版《紅樓夢》,“新紅”其實更符合原著對人物年齡的描述。只不過人們在看小說時,因為有文字這道屏障,所以往往會忘掉人物的年齡,只關注他們之間發(fā)生的感情糾葛。但影視作品就不同了,當一張張稚嫩的臉龐直接呈現在熒幕上時,必然會顛覆觀眾對于成熟的理解,使人產生疑惑:這樣小的年齡能懂得男女間的那些情事嗎?至于引起一片嘩然的黛玉之死,雖然可以在原著中找到“剛(給黛玉)擦(洗)著,猛聽黛玉直聲叫道:‘寶玉!寶玉!你好——’說到‘好’字,便渾身冷汗,不作聲了”,“探春李紈叫人亂著攏頭穿衣,只見黛玉兩眼一翻,嗚呼”,但當這樣的場景被原樣搬上熒幕時,就會因為太過直白而徹底破壞人們對于瀟湘館中那一幕的所有想象。
“新紅”中的“銅錢頭”也被紅學家視為一種不適合影視特點的藝術追求。李少紅曾經說過,她在執(zhí)導該劇時有意追求昆曲的一種美學意趣,同時貴族小姐和太太們的妝扮理應和一般人有區(qū)別,所以選擇了這種造型。但孫遜指出,按照原著的描寫,貴族小姐的服飾妝扮其實是非常家常化的,如薛寶釵,小說多次寫到她平時“穿著家常衣服”,“一色半新不舊,看去不覺奢華!蹦欠N從妝扮上就要區(qū)分人物身份的做法,其實是戲曲的程式化套路,對影視作品并不可取。
因為與作品風格脫離而顯得突兀的還有特效的運用。李少紅的所有作品,都在鏡頭語言上獨樹一幟,“新紅”也不例外,比如劇中人物經常會突然加速前進,或加速打轉,或許本意是起到加快節(jié)奏的作用,但卻讓人感覺別扭。究其原因,孫遜分析說,這類特效手段用在《聊齋志異》、《西游記》這些超現實作品和人物身上也許是非常妥帖的,但《紅樓夢》是高度寫實的作品,實在不適合用這種方式來呈現。
本報記者 邵嶺
參與互動(0) | 【編輯:張中江】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