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17日電 美國《僑報》14日社論指出,對故宮價值的關注,不應停留在星巴克是否破壞了其文化的“單純性”,不應將其視為一個能產生最大利潤的“中國獨占企業(yè)”,而是看故宮所儲藏的歷史文化記憶,能否光耀人類的文明之旅。原文摘錄如下:
在經過了整整半年的網絡民意拉鋸戰(zhàn)后,北京故宮博物院昨日透過大陸媒體正式表態(tài),星巴克咖啡即將離開故宮。這個消息立即引起海內外媒體關注:美國連鎖餐飲店星巴克咖啡的營業(yè)場所故宮九卿房如今關門上鎖,似乎意味著民意的又一次勝利。
據說讓星巴克離開的理由是:一是對星巴克所占用建筑將進行修繕;二是故宮經營網點已委托專業(yè)公司進行科學規(guī)劃,規(guī)劃方案將九卿房定位于飲料店,由故宮自己經營不同飲料,其中包括多種咖啡品牌。而“星巴克堅持單一品牌”,因此只能離開。
就這樣,已在故宮經營八年之久的星巴克看來要體面離開了。今年1月間由中央電視臺英語主播芮成鋼在其博客上發(fā)出“故宮里的星巴克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糟!钡目棺h書事件,看來也將在大陸無數(shù)網友的支持與反對聲浪中塵埃落定(也有大陸媒體將此視為四年前另一美國餐飲連鎖企業(yè)肯德基退出北海公園的又一延續(xù))。
然而該事件的后續(xù)效應卻透出新問題,即故宮的商業(yè)化探索正處于夾縫中。
按照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李文儒的說法,故宮從2006年通過招標方式選擇了一家具國際背景、經驗豐富的專業(yè)公司,委托其對故宮的經營網點進行規(guī)劃,以此提高服務水平。
從這份基本思路“樹立故宮品牌,強化服務意識”的方案看,一方面要開發(fā)有故宮特色的文化產品,使目前已達500余件的這類產品明年達到1000件,并計劃在北京其他景點也開設經營故宮特色文化產品的專賣店;另一方面,目前故宮內大小經營網點34處已是故宮網點數(shù)量的上限,且未來任何經營主體必須使用故宮品牌,過去與合作經營或獨立經營的網點,將通過整合利用故宮品牌繼續(xù)經營,或按企業(yè)意愿停止經營……
這個方案事實上正在回答在這場各方觀點雜陳的大爭論中的主要矛盾點:
第一,既然作為世界遺產的故宮每年都有大量外籍游客觀光,他們在參觀故宮的時候以喝星巴克咖啡小憩有何不可。是否狹隘的文化視角限制了故宮在人類共享文明遺產的包容程度,如果是中國人開的餐飲店是否就可順利地在故宮經營下去?
第二,在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建筑群里,故宮里出現(xiàn)的咖啡并不代表“破壞了整體的東方風貌和味道”,輿論及民意是否過分放大了咖啡的文化象征意義,如果同樣還是一家外資連鎖店但卻將星巴克咖啡換成了中國茶,是否就可繼續(xù)經營?
第三,故宮每年4億元的門票收入全額上交,按財政預算由國家財政部門以“收支兩條線”撥款。這也使輿論及民意忽略了北京故宮的生存發(fā)展方式,是否應更關注究竟什么樣的商業(yè)模式能夠補充這個每年公帑用之不足的龐然大物之消耗?
因此關于故宮的生存與發(fā)展似乎還應該用更為宏觀的視野去觀察,而非把眼光盯在星巴克事件上。否則,星巴克的離去不會對故宮的未來產生出什么積極的影響。因此該讓民族自豪感、文化包容性、利益保護墻、商業(yè)化開發(fā)這些概念也隨著星巴克一起暫時離開,讓這個承載著巨大文化使命的國家博物院抓住機會窗口進行探索和轉型。
在中國最近三百多年的歷史長河之中,故宮這個詞如今一分為三——兩岸三地的導游們私下里這樣向海內外游客們解釋:早已被遺棄的是沈陽故宮、只剩下房子的是北京故宮、只有好東西的是臺北故宮,故宮成了一個關于中國的歷史斷續(xù)、政治割裂、文化破碎的見證者。而眼下,北京故宮正在努力恢復一切,努力重新喚醒一個古老帝國的文化記憶,努力塑造中國歷史傳統(tǒng)的完整標識。
在今天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背景下,國人同胞正在不斷提高對歷史文化傳統(tǒng)記憶的渴求(從故宮門票漲價事件以來,這種渴求被不斷放大)。因此,對故宮的期待應放在其公益化和商業(yè)化的本質屬性和關系上,應該關注其生存發(fā)展模式是否會傷害到人類文化遺產的理解與分享上,應聚焦于如何讓傳統(tǒng)和文明碎片向著未來進一步發(fā)出光芒。
對故宮價值的關注,不應停留在是否有一家星巴克是否破壞了其文化的“單純性”“統(tǒng)一性”,不應將其視為一個能產生最大利潤的“中國獨占企業(yè)”,而是看故宮所儲藏的歷史文化記憶,能否光耀人類的文明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