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京成功申辦2008年奧運會的那天開始,全世界、尤其是西方世界對中國的關注便愈加強烈。而在偵探、奇幻等文學創(chuàng)作領域,更是出現(xiàn)了一股所謂的“中國綜合癥”:敏銳的作家們紛紛往自己的作品里添加著“中國調料”———古老的文字、神秘的武俠、傳說中的龍和現(xiàn)實中的政治……以此吸引對中國感興趣的西方讀者們。雖然在大多數(shù)中國讀者看來,這些調料遠不是“中國味道”的精髓,但也可從中窺見:如今的中國,在西方人心目中的樣子是否有所改變?
中國的麒麟,西方的恐龍
在你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距離2008年9月20日只有六十多天了。這個日子本來平常,但對于美國奇幻小說《遺產(chǎn)三部曲》的忠實粉絲們來說,卻足以讓他們在書迷會官網(wǎng)上掛出“倒計時橫幅”,并提供下載,讓這個一分一秒閃動著的時間隨時在電腦上提醒自己: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帝國》將于9月20日在美國出版。
國內(nèi)翻譯引進《遺產(chǎn)三部曲》前兩部的是接力出版社,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已經(jīng)買下了《帝國》的版權,“但鑒于這部小說的篇幅(30萬字)和對翻譯水準的要求,今年恐怕還來不及推出中文版!
這部系列奇幻小說的第一本《龍騎士》于2003年8月問世,不久便在全球掀起一股狂潮,在各地的排行榜上高居不下,連續(xù)21個月在“美國青少年最喜愛小說”排行榜上名列前茅,其中9個月都是冠軍。在北美地區(qū),《龍騎士》銷售量已達250多萬本,在全球已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并在38個國家和地區(qū)出版發(fā)行;第二本《長老》于2005年8月23日在美國上市,短短數(shù)天之內(nèi)就把如日中天的《哈利·波特和混血王子》擠下了暢銷書排行榜冠軍的寶座。
而它們的作者———生于1983年的美國少年克里斯托弗·鮑里尼,開始創(chuàng)作《龍騎士》的時候只有15歲。鮑里尼在蒙大拿州的山區(qū)小鎮(zhèn)長大,從未接受過正規(guī)教育,全部教育來自父母。鮑里尼平時不看電視節(jié)目,最喜歡讀奇幻小說,他家里收藏了四千多部錄像帶,而他格外愛看關于中國武俠的電影,腦海里充滿了龍、劍客、騎士和精靈,他寫作的緣由是“總看不到真正喜歡的故事,干脆就自己寫”。在鮑里尼的《遺產(chǎn)三部曲》里,陪伴年輕男孩伊拉龍一起冒險的是條名叫“藍兒”的龍,從伊拉龍偶然撿到的一塊寶石中孵出來,他們既像主仆又像伙伴,雖然不是同類,卻意氣相投、彼此忠誠。
在接受《紐約時報》的采訪時,鮑里尼還特別提到中國元素對自己的影響:“李小龍演的所有影片我都看過,我還看過金庸的武俠小說———當然是英文版———里面不少武功招數(shù)我看不太懂,但金庸講故事的本領非常令我佩服。哦,還有《西游記》,棒極了!”不過他也說:“中國的龍生活在古代神話里,除了在《西游記》里有龍變成了白馬之外,它們似乎總是高高在上!边@就是兩種文化的差異:中國的龍類似于神獸,通常帶著“仙氣”,而西方的龍類似于魔獸,經(jīng)常帶著“邪氣”,就像是麒麟和恐龍的差別。
神秘是他們最想要的感覺
如果說鮑里尼的奇幻小說借用了中國武俠所宣揚的忠義精神,那么在現(xiàn)代偵探類小說中,不少作家們有些生硬地往故事里添加“中國調料”。動機大多一致,就像《泰晤士報》若干年前一針見血的評論:“神秘是他們最想要的感覺,因為英國讀者們大多不了解中國,在他們心目中,關于中國的一切都是神秘的!
就在上個月,英國《經(jīng)濟學家》周刊還發(fā)表了一篇名為《中國綜合癥》的報道,列舉了好幾部最新出版的偵探小說。在查爾斯·卡明的《臺風》中,他虛構了一個西方情報機構在中國從事陰謀活動的故事,由此涉及了不少“中國背景”,其中對于上海的描述尤為生動———這里也有一個原因:作為昔日的“十里洋場”,上海差不多是西方人最熟悉的城市。
另外,紐約驚悚小說大師科林·哈里森的新作《發(fā)現(xiàn)者》則直接將一名中國姑娘李瑾(音譯)設置為主人公:她和兩位墨西哥朋友驅車旅行的途中,僥幸躲過了一場血腥謀殺,隨后卻身不由己地陷入了一場橫跨大洋的致命追蹤;在《紐約時報》記者亞歷克斯·貝倫森的第二部軍事偵探小說《幽靈戰(zhàn)爭》里,中國元素成為神秘的幕后力量之一。
由此可見,除了神秘之外,歐美和中國因為政治體制不同而產(chǎn)生的意識形態(tài)差距,也是現(xiàn)代偵探小說作家們喜歡利用的元素。“就像冷戰(zhàn)時期大家喜歡寫蘇聯(lián)一樣,如今中國日益崛起,他們就本能地把這個國家的政治和軍事揉進錯綜復雜的故事背景里!薄督(jīng)濟學家》周刊批評《幽靈戰(zhàn)爭》的“節(jié)奏和結構無法彌補角色的淺薄”,同時肯定歐美讀者們對中國元素確實感興趣。在著名的書刊網(wǎng)站Reading.com首頁上,你可以看到6本以紅色為封面主色調的有關中國的新書,那是更加專業(yè)的西方讀者們或許會喜歡的人文類寫實作品。
西方作家寫中國
很“臉譜化”
今年2月底,本報獨家報道了美國著名科幻女作家南!た死姿,在參加了去年8月于成都舉行的“2007中國(成都)國際科幻·奇幻大會”后,很快創(chuàng)作了一部以成都為背景、名為“First Rites”(暫譯名:《第一儀式》)的科幻小說的消息。那部小說虛構了一個不太樂觀的將來:成都女孩海虹從美國回到家鄉(xiāng),在成都郊區(qū)的姨媽家生下了她通過人工受孕懷上的孩子———詞欣。詞欣9歲時,海虹因車禍去世,男孩遠在美國的表舅把他接到了美國。隨著慢慢成長,詞欣身上的一些驚人特質開始顯現(xiàn):原來他是某基因改造工程的意外產(chǎn)物,擁有無比強大的潛力!這時,一場來自太陽的災難正要爆發(fā)……
當時記者曾聯(lián)系到這些國外科幻作家們在中國首選的出版刊物:《科幻世界》雜志社,編輯部主任楊楓表示,等翻譯文本出來了后,會考慮盡快發(fā)表。最近記者獲悉,這部小說的中文翻譯已基本完成,但身在新加坡的中國譯者還未將文稿送交《科幻世界》審核。
昨天,雖然已有不少科幻迷在相關論壇上對這部小說表達了強烈的期待,楊楓卻理性地說:“我們會嚴格權衡小說的寫作水準和內(nèi)容,如果需要,還會讓作者修改。雖然我們很歡迎著名作家們以成都和中國為背景創(chuàng)作,但事實上,現(xiàn)在太多的西方作家在寫到與中國有關的題材時,都有些‘臉譜化’———就是把他們心目中的中國元素往表面上一涂,換個人名、換個地點!痹凇兜谝粌x式》里,作者讓成都的孩子們手里拿著大熊貓的圖片,對于本地的讀者們來說,可能確實有些牽強。
但無論如何,這些添加至少說明了一點:在西方的讀者市場里,對“中國味道”的渴求正日益增長。隨著更多的人更持久地關注中國,也許更地道的中國元素會出現(xiàn)在西方的文學作品中,既然好萊塢能拍出令人滿意的《功夫熊貓》,一部小說又有何難?
本報記者 喬雪陽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