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上流傳:曹操奸詐,感到生前沒做好事,死后會有人挖他的墳墓,遺命設了七十二疑冢,使后人莫知真墓所在,以逃尸骨遭誅。這種傳說,可見之于下列各書:
一、元代陶宗儀《輟耕錄》卷二十六“疑!逼d:曹操疑冢七十二,在漳河上。宋人俞應符有詩題之曰: “生前欺天絕漢統(tǒng),死后欺人設疑冢。人生用智死即休,何有余機到丘垅?人言遺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發(fā)盡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藏君尸!贝艘嘣娭X也。
二、羅貫中《三國志演義》第七十八回記載,曹操臨死時,“又遺命于彰德府講武城外,設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后人知吾藏處,恐為所發(fā)掘故也!
三、蒲松齡《聊齋志異》卷十三“曹操冢”篇載:“許城外有河,水洶涌,近崖深黯。盛夏時,有人入浴,忽然若被刀斧,尸斷浮出,后一人亦如之。轉相驚怪。邑宰聞之,遣多人閘斷上流,竭其水,見崖下有深洞,中置轉輪,上排利刃如霜。去輪攻入,有小碑,字皆漢篆,細視之。則‘曹孟德’冢也。破棺散骨,所殉金寶盡取之!苯又鴮懥艘欢卧u語: “異史氏曰:后賢詩云‘盡掘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冢藏君尸’。寧知競在七十二冢之外乎?奸哉瞞也!然千余年朽骨不保,變詐亦復何益?”
這些小說寫得有聲有色,煞有介事,且廣為傳播,所以人們也就確信曹操設有七十二疑冢,使曹操蒙冤九泉,無可辯解。然而正史上有關曹操冢的記載卻并非如此。
一、晉代陳壽《三國志·武帝紀》記載: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二二O年)春正月,庚子,王(指曹操)崩于洛陽。年六十六。遺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尊古也。葬畢,皆除服。其將兵屯戍者,皆不得離屯部。有司各率乃職。敘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謚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
二、司馬光《資治通鑒》卷六十九,《魏紀》記載:“二月丁卯,葬武王于高陵。[注引]高陵在鄴城西。(曹)操遺令曰:‘汝等時時登銅雀臺,望吾西陵墓田’!
三、清《兩朝御批通鑒輯覽》卷二十七載:“葬武王于高陵。 [注引]高陵即西陵。在河南彰德府臨漳縣(今屬河北邯鄲地區(qū)——引者)西!
上述幾種正史資料一致記載曹操冢名曰高陵,一曰西陵,在臨漳縣,而且只有一個。并無“七十二遺!敝f。特別是《三國志》載曹操遺命“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又怎能如《聊齋志異》所編造的“所殉金寶盡取之”?對照正史的記載,小說家的謊言,可不攻自破。那么,這些小說捏造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謠言,又是在什么思想影響下出現(xiàn)的呢?
原來曹操的歷史功績,為歷代所公認。直到北宋以前,他的名譽還是很好的,一般都稱他為魏王或魏武帝。到了南宋,朱熹的《紫陽綱目》問世后,在他尊蜀貶魏的主導思想下,曹操的名譽受損。到明初羅貫中《三國志演義》尊劉貶曹,罵曹操為曹賊。嗣后,許多人又大編大演 “三國戲”,把曹操丑化為大白臉奸賊,弄得家喻戶曉。曹操的名譽便一落千丈了。顯然記載曹操設七十二疑冢的幾種小說,都是南宋以后的產物,是受朱熹“尊蜀貶魏”的影響。
此外,據《辭源·高陵》條(三)載,高陵,陵名。三國魏武帝陵,在河南臨漳縣西。按《河南通志》:講武城外有疑冢凡七十二,森然彌望,高者如小山列布,直至磁州而止。亦曰西陵。關于《河南通志》所載“講武城外有疑冢凡七十二”之說,我認為一般地方志多是明清時代編纂,而編纂者往往又愛抬高本地古跡聲價,聳人聽聞。那時候曹操設“七十二遺!钡闹{言已經有了,《河南通志》欲附和遺冢之說,乃妄指那些土丘是曹操設的七十二疑冢,以實其說,不足為憑。
陳顯遠 摘自廣西社會科學院《學術論壇》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