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別指望留學一帆風順
引言
隨著千家萬戶經濟條件的改善,出國留學的人越來越多,而且出現低齡化趨勢。最近幾年,中國考生中,有一部分人對高考的態(tài)度正在發(fā)生悄悄的變化:復習功課不再專心致志,國內高考已不再是唯一出路,因為他們可以在人生道路上另辟途徑。
考慮送高中畢業(yè)生直接到美國留學的家長有一個共識,那就是早送孩子去美國留學,語言容易過關,也容易融入美國社會。最重要的是,孩子高中畢業(yè)直接到美國留學可以避免國內競爭激烈的高考,而且就讀的可能是世界一流的學校。但是孩子出國越早,花費越大;而且,高中生往往不夠自立,生活自理能力差,出國留學會遇到很多困難,比如與他人溝通及社交能力差,這樣其他方面的發(fā)展也會受到限制。
許多放棄國內高考的學生到美國,成績好的可能直接進入美國一流大學,成績差一些的要先到美國兩年制的社區(qū)學院就讀,等掙足學分后,再轉入美國一流的大學,這樣既可省錢,學習上的負擔和壓力也會小一些。
如何看待躲避國內高考到國外留學的現象呢?到美國直接讀本科好還是等從國內大學畢業(yè)后再出來讀研究生好?記者為此采訪了麻省理工學院中國學生學者聯(lián)誼會主席高璐、喬治華盛頓大學中國學生學者聯(lián)誼會主席熊瑩、杜克大學中國學生學者聯(lián)誼會主席李寶磊和斯坦福大學中國學生學者聯(lián)誼會前主席柴安偉博士。
畢業(yè)于復旦大學的高璐對記者說,高中畢業(yè)直接到美國上大學是不錯的選擇,可以開闊自己的視野。但是,這種做法也有不好的一面,高中生因為不參加高考容易放松自己,對國內的基礎教育學習不專心。她認為,國內一些名牌大學的本科教育在許多方面勝過美國。
如有機會上國內的重點大學,高中生應珍惜這一機會。高璐認為,如果高中畢業(yè)生下決心到國外學習,不應放松國內的學習。如果年齡偏小,生活自理能力很差,最好在國內學完本科再出國留學。高璐認為,大學本科畢業(yè)后再出來留學,從年齡上來說雖偏大了一些,但出國后容易應付周圍的復雜環(huán)境,家長也會比較放心。缺點是語言能力會差一些。
現在的高中生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出國后會非常不適應國外的生活環(huán)境。美國的生活環(huán)境與國內的不一樣,在國內吃食堂和依靠父母,出來后一切都要依靠自己。學生在國外要自己找房子,自己辦銀行賬戶和做飯。熊瑩認為,高中生出國留學要做好心理、語言、文化和生活方面的充分準備,一定要規(guī)劃好自己的期待和付出。學生出國前一定要學會炒幾個菜,這樣會給生活帶來一些方便。她認為,高中畢業(yè)就出來留學的好處是適應環(huán)境能力強,語言能力也會有較快的提高,視野也會比較開闊。但是,學生不要為了出國而出國,一定要打好基礎知識。
李寶磊認為,現在的中國學生選擇的面更廣了,高中生出國留學,說明國內有錢的人越來越多。從本科來說,中國或美國各有特色和利弊。如果學生不夠自信、自立,生活自理能力差,出國留學會遇到很多困難,許多事情不知道如何處理,很難跟人相處。與他人交往和社交能力差,不會照顧自己,為了學習經常饑一頓飽一頓,平時也沒有太多朋友,非常孤獨。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其他方面的發(fā)展也受到限制。
柴安偉表示,他對高中生到國外留學有兩方面的看法。他說,如果學生有機會和有能力出國讀大學本科,這當然非常好,在國外讀本科有很多優(yōu)勢。但能出國留學的高中畢業(yè)生未必是國內最優(yōu)秀的,因為他們?yōu)榱顺鰢趪鴥葘W習時偏科嚴重。在數理化方面真正有優(yōu)勢的高中畢業(yè)生不一定馬上能出國,因為他們的外語語言能力不突出,從而影響他們出國的英語考試。
柴安偉表示,那些能出國留學的高中畢業(yè)生,在高中時就知道英語的重要性,因此在外語訓練方面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而且還注意參加一些公益勞動,參與國際交流活動,這些都是國外大學在招生時看重的因素。但是,這些學生的實力并非很強。即使能被很好的大學錄取,這些學生過兩年后可能因為壓力大或學習跟不上而被迫轉校,最后不一定能拿到學位。
柴安偉因此認為,如果高中生能通過國內的高考,是對自己實力的一個驗證,表明基本功比較扎實。如果從國內高中畢業(yè)直接出來讀大學本科,不參加國內的高考,即使你的英語表達能力再好,一些老師特別是華裔老師會懷疑你的能力,他們不愿輕易招收一些未經高考的中國學生。
高中生出國留學,首選的國家當然是美國和英國。但是,如果為了逃避高考到英國其他大學或歐洲國家留學就沒有什么特別意義。法國和德國的好學校也數量有限,本國的學生為了進好學校都擠破了頭,中國學生很難進去讀本科。到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泰國、馬來西亞讀本科,還不如在國內的好大學讀完本科。他說,香港一些大學的本科教育質量較高,如果高中生想到境外讀書,香港是理想的去處。(本報華盛頓6月28日專電) 本報首席記者 朱幸福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