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用“空調”一詞形容發(fā)生在中國大地的此輪房地產市場宏觀調控。對于中國無數渴望看到調控效果的百姓來說,這個詞也折射出幾許無奈和失望。
必須承認,中央制定此輪宏觀調控戰(zhàn)略時的決心和力度是前所未有的。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要抑制房價過快上漲,要確保住房供應結構的合理,要建立廉租房等住房保障體制,滿足社會大眾不同層次的住房需求!拔覀內硕嗟厣,住房結構要優(yōu)化,這是國情,很簡單,大家都應該理解!鄙虾7康禺a專家張泓銘說。
部分居民收入有限,要確保有適合他們的住房,土地資源有限,要確保建設用地的節(jié)約。但是,就是這樣簡單的樓市關系,一些個別地方的行政系統(tǒng)和市場主體,卻長久地僵持,甚至排斥、對抗著。
深入探究一下,不難看出樓市可能“空調”的原因:各地閑置土地收回工作因背后的繁雜利益關系而艱難,直接導致樓市供應階段性不足,需求得不到滿足,房價持續(xù)上揚。看到這樣的供需市場,無論是外資還是內資的房地產投資者,當然都會挖空心思融資找地,又助推了地價再次一路高歌。
個別地方政府無意削減“以地生財”的資源,又無法違背中央調控意圖,于是試圖只拿出城市周邊土地,做幾個經濟適用房、中低價商品房和廉租房樣板,“以正視聽”。但是這些供給又無法滿足城市居民的需要,也不足以對供應造成量上的“心理壓力”,于是有效需求找不到有效供給,再推升有限的好房源價格上揚。
調控中的另一個怪現象是單位自建房、代建房的涌現。廣州、北京等地相繼傳出的類似案例和數據令不少專家憂心。一些不愿為住房保障出錢出力的地方政府,試圖將本應由政府承擔的住房保障任務推給企業(yè)。在這一過程中,薪資待遇處于行業(yè)內前列的自建房單位,又可能將為新的不公平質疑提供“素材”。
在八部委對全國樓市進行宏觀調控大檢查的關口,發(fā)改委直言樓市問題,似乎給檢查者再次提了個醒:樓市深層矛盾決非僅靠文件和“過場”檢查可以解決的。這個涉及國計民生、資源財富的重要市場的調控,如果沒有痛下決心的立場,沒有一查到底的功夫,沒有深耕細作的觀念,沒有社會各方的合作,是很難接近理想目標的。(于兵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