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各方面的數據顯示,國慶期間的各地樓市觀望氣氛濃厚,原本想在旺季好好發(fā)揮一下的開發(fā)商恐怕更多的是被新政“閃了腰”!笆弧鼻,央行、銀監(jiān)會緊急出臺《關于加強商業(yè)性房地產信貸管理的通知》。基于此次的房貸新政,房地產投資風險開始凸顯,開發(fā)商也面臨著樓市氣候變化帶來的窘境(上海證券報10月8日報道)。
從各地報道來看,上海、北京、廣州、深圳等“樓災重地”相繼出現房地產樓盤銷售狀況不如(房產)商意、消費者進場人數減少等狀況。這似乎說明,隨著中央調控力度的加大,以及各種杠桿手段的套用,政策效應與現實情況的先天滯后期限正在縮短。尤其是對于房產投資(投機)者來說,第二套住房利率不得低于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同期同檔次基準利率的1.1倍(8.613%)這一規(guī)定,讓房產投資(投機)者慣用的充分借用信貸路徑、采取“以錢生錢”模式的生存空間壓縮,“炒樓”之風的萎靡自然會引發(fā)樓市的相對冷清。
其實,我們仔細反思一下,房地產黃金周“遇冷”,固然是部分投資(投機)者進入觀望期的體現,卻也是在首付增加、房貸緊縮和房價上漲等壓力下,造成普通自住購房者本就匱乏的消費力進一步下降。實際上,只針對交易領域的房地產調控政策很難做到不傷及無辜,而一個日益冷清的房地產市場恐怕也是政府不愿看到的。說到底,政府還是要保證房地產市場健康有序地發(fā)展,房價漲幅穩(wěn)定而不是房價倒退。
因此,房地產黃金周“遇冷”,說明房產商、投資(投機)者與政府、自主購房者的博弈角力進入更深入的階段,房產商持房觀望,投資(投機)者暫時持幣靜坐,自主購房者期盼中央調控更加到位。但房地產黃金周“遇冷”的背后,無法掩蓋廣大中低收入群體想買房但買不起的事實和實際需求與房價過高出現的嚴重脫節(jié),一旦投資(投機)者離場,房市虛假繁榮即被戳破。由此更說明,中央調控力度應進一步加大,剔除高房價的泡沫成分,同時堅定不移地履行公共服務,在廉租房、經濟適用房等公共產品供給上加量投入。
政府需要通過更強硬的經濟杠桿調控來警告某些房產商和投機者,不要再抱著“操縱房價政府管不了”的利益預期;更需要通過資源調配整合、側重于弱勢群體的主導原則,緩解民眾的購房焦慮,通過分層級、多元化的住房供應體系,將保障性住房與商品住房市場隔離開來,從而讓經濟購買力不同的各個社會群體各有所得,各安所居。屆時,就不會再出現投資者與自住購房者混雜在一個市場的“熱鬧”場面,也不會因調控政策一刀切而導致“一損俱損”的集體冷場。
□畢定國(廣東 職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