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頁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房產(chǎn)新聞 |
“購房貓膩”露出“冰山一角”
人們記憶猶新,今年3月23日,一位網(wǎng)民在互聯(lián)網(wǎng)“天涯論壇”發(fā)出題為《溫州舊城領導內(nèi)部購房貪污的貓膩解讀》的原帖,溫州“干部購房門”被曝光。該帖不僅抖出143套安置房購房者的清單,而且披露了舊城改建指揮部領導利用職權暗箱操作的兩大手段:
一、A購買房子,與領導關系密切的,先付幾萬元定金。A再找下家B,讓B出錢買房,同時把差價給A,差價少則二十萬元至百萬元,多則百萬元以上。
二、A是領導得力“助手”,領導就專門授權A,先把舊城房源以低價假賣給B,B再把房子以市場價賣掉,B拿的差價按2:2:6分成,領導得6,A得2,B也得2,如果差價是50萬元,領導就得30萬元,A與B各得10萬元,如此操作20套,就有近千萬元收入。
這是否確有其事?溫州市政府方面三緘其口,避而不談。
黎先生向記者披露的購房經(jīng)歷基本印證了網(wǎng)民曝出的“貓膩”。2006年5月間,他從一家房屋中介機構以每平方米11318元、總額191.9262萬元的市價,買下市區(qū)一處頂級地段、頂級樓盤29層的一套高級住房,面積169平方米。賣主黃某是溫州市甌海區(qū)一個村的農(nóng)民。
洽談時,對方要求黎先生分兩次付款,一筆向市政府的溫州房地產(chǎn)聯(lián)合開發(fā)公司付150.9262萬元,計每平方米8900元。剩余另一筆付黃某現(xiàn)金41萬元。黃某當時透露,他這41萬元也不是自己一人獨吞,要與三個人分。
直到這回要補“差價款”時,黎先生才順藤摸瓜一層層了解到,這41萬元差價的得利者都是舊城改建指揮部原主要負責人吳權書的同村人。賣主黃某是村委會主任,吳、黃關系甚好。
眼前,黎先生面臨的是要重補57萬多元的“差價款”。他表示愿承擔一半,但賣主表示不干。
政府聲音:群眾有道理
十多名購房“下家”對記者說,政府一直稱,那些官員付的每平方米8000元的房價是“預收款”,是“暫定價”。但是,他們從官員手中買房時,舊城改建指揮部和賣主都沒這一說,他們被告知這是“最終結算價”。他們向記者出具了溫州房地產(chǎn)聯(lián)合開發(fā)公司統(tǒng)一開給他們一式三份的《商品房結算單》,單中顯示溫州房地產(chǎn)聯(lián)合開發(fā)公司財務人員注明:“屬一次性結算”,該單位的有關負責人也在單中批示:“同意結算”。另外,受害者胡嘉增出示了他與賣主李某簽訂的購房協(xié)議,雙方談判和協(xié)議上都沒說成交價是“暫定價”。
李亮波等購房者說:“正因為這樣,我們才認為這房子是可靠的,才放心以市場價購房,哪想到現(xiàn)在又要‘補差價’?這是把清除腐敗的成本轉嫁到我們頭上!”
為此,許多群眾聯(lián)合向溫州市紀委投訴反映。一位負責接待的干部答復:買賣房屋是民事行為,紀委管不著,如果你們有證據(jù)證明干部腐敗,我們可以管。
投訴群眾來到舊城改建指揮部,總指揮留紅光答復他們說,如果賣房者得差價只有幾萬元,在法律上可以看作賣房者是中介人,他得的是介紹費、傭金之類,但差價超過幾十萬元,就是明顯的市場買賣行為,這就要看房源如何來,為什么他買得到,別人買不到。
記者向留紅光了解,他表示:“市民說的是有道理的,他們是以市場關系買房子,要補差價的是賣房者,我們盡量做賣房者的工作,要他們出錢補掉!
溫州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陶時梅對記者說,政府不會向第三方收取差價,第三方是指第二次轉讓的買方。政府沒有必要與他們發(fā)生任何房屋補差的糾葛。(記者 張和平)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