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9月24日電 題:孔子文化走俏世博園 中國印刷術(shù)吸引如潮觀客
中新社記者 鄭瑩瑩
在兩個人用力才能挪動的一塊磚青色石頭碑帖上,游客以手指臨摹著“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省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等《論語》名句。在上海世博園的寶鋼大舞臺,這樣一股“孔子文化熱潮”正在蔓延。
這個名為孔子文化體驗活動的傳習區(qū),設(shè)有孔府禮儀文化體驗、孔門楷雕大師課堂、孔門碑帖制作等,將孔子故里的人文藝術(shù)搬到世博園,向海內(nèi)外參觀者介紹儒家文化的魅力。
9歲的上海小學生何優(yōu)優(yōu)在爸爸的陪伴下前來參觀,他指著碑帖上的大字告訴記者,雖然這些字自己還認不全,但早就熟知孔子這位先賢,“因為我讀《三字經(jīng)》,里面就有‘孔子師項橐’的故事!
“孔子文化傳習區(qū)”的工作人員麻春歌告訴記者,該傳習區(qū)7月開始亮相寶鋼大舞臺,進行為期約3個月的展演,旨在讓孔子文化借世博會傳播得更遠。
在“孔子文化傳習區(qū)”附近,寧夏活動周正在寶鋼大舞臺火熱展演,“東方元素”同樣令人印象深刻。
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印刷術(shù)被稱為“文明之母”。在9月21至25日舉行的寧夏活動周上,寧夏青年篆刻師任振斌向各地游客展示了西夏活字印刷的精妙。
任振斌在已排版好的印板上刷墨、加壓,一張張由漢字繁體和西夏文并排組成的毛澤東詩詞印刷作品數(shù)十秒就“出爐”了。
任振斌告訴中新社記者,刻一個字模需要十幾分鐘,西夏文要比繁體漢字耗時稍長。為參展這次上海世博會,他專門雕刻了繁體漢字和西夏文對照的《三字經(jīng)》、《百家姓》、《毛澤東詩詞》等,希望能讓更多參觀者“零距離”接觸中國古代印刷術(shù)。
記者看到,現(xiàn)場觀看印刷展演的游客圍成一圈,一張張淡黃色的宣紙墨跡未干,就立即被蜂擁的游客“搶”了去。來自臺灣的60多歲的林阿姨就帶走了一幅毛澤東詩歌書法作品,表示要帶回家慢慢品讀。
任振斌告訴記者,寧夏周才進行了4天,自己就用掉了兩三千張的宣紙。在剛剛過去的中國傳統(tǒng)中秋佳節(jié)那天,他還特地將宣紙剪成圓形,印上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希望讓中國文明“夢圓”上海世博園。
在寶鋼大舞臺,讓不少游客流連忘返的還有至今無法“團圓”的圓明園海晏堂十二生肖噴泉青銅獸首,它們有的已重回故土,有的尚流失海外、抑或下落不明,在世博園,十二獸首的“孿生版”大團圓,成為游客爭相留影的“世博寶貝”,讓人不禁深思,這些承載著沉甸甸歷史的中國文物真品何時才能“回家團圓”?(完)
參與互動(0) | 【編輯:聞育旻】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