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清晨,國歌聲中,天安門前的國旗徐徐下半旗;下午2時28分,街頭的汽車主動停下,鳴笛三分鐘……這一天,國家向地震中的死難者致以最深切的悼念。
汽笛聲咽,此情此景令人心潮起伏。汶川夢斷,災難面前每個人的情感都是相通的。這也是此時此刻我們向遇難同胞最迫切的情感表達。
和災難的斗爭還要持續(xù),自然災害的挑戰(zhàn)也會繼續(xù)。最近媒體上強調多難興邦,而多難之所以能夠興邦,一個重要的前提是經歷災難之后,能夠記住災難,并在災難中增長智慧。
遺忘的力量是很強大的。據報道,美國紅十字會去年的調查結果表明,甚至在經歷了“9·11”事件、卡特里娜颶風襲擊后,仍有93%的美國人沒有為應對重大災難做好準備,這些災難包括自然災害、流行性疾病的暴發(fā)或恐怖襲擊事件等。
因此,儀式化的悼念活動之后,我們應該如何對災難進行“大起底”,讓損失轉變成為抗擊災難的力量?
地震頻發(fā)的日本,專門設有紀念關東大地震的“防災日”,還有全國防災周。阪神大地震的元月17日則作為全國志愿者紀念日,此外,日本經常進行地震、火災的模擬演習,以提高百姓自護自救和處理突發(fā)事件的能力。1983年,為紀念關東大地震60周年,組織1600萬人,約占國民總人數13%,進行防震救災演習。類似例子還有:日本廣島原子彈爆炸死難者紀念墻,上面鐫刻了237062名死難者的姓名;二戰(zhàn)后德國人把西柏林一座被炸毀的古教堂半壁殘墻永久保留……這些都可作為鏡鑒。
汶川地震后,網絡上出現了一些類似的思考:如是否該把5月12日定為地震日?是否該建立地震博物館,并盡快搜集遇難者的遺物等實物和影像資料?災難教育、安全教育該如何做得更好?還有,該如何撫慰災難幸存者心中的傷痕……已經有消息傳來,受災最重的地區(qū)之一北川縣城將會作為地震教育基地。這是一個沉重但令人欣慰的消息。
引人注意的是,不僅是汶川大地震,在以往的一些自然和人為災難性事件比如臺風、火災、洪水中,很多生命的逝去,都是與缺少相關的自救知識密切相關。災難教育,特別是像地震這樣小概率但破壞性強的災害性事件的自救、互救教育,應該成為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乃至社會教育的重要部分并應成為終身教育的內容。(溫濤)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