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如一個拍電影的,很難被電影情節(jié)打動。天天與文字打交道的我,也很難被文字打動。今天,這一篇《很多假如》,使我眼眶濕潤。更讓人痛心的是,寫下這篇動人文字之后一小時,馮翔自縊,去與他的愛子相聚。
馮翔,北川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昨天凌晨2時,在漆黑的夜,33歲的他自殺身亡。他是繼去年10月3日北川農(nóng)委主任董玉飛之后,第二位自殺的北川官員。
有時候,堅強與脆弱之間,只不過隔著一張薄薄的紙。大地震后,馮翔強忍悲痛,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成績出色,被破格提拔。同樣,董玉飛在地震中失去獨生子。地震中,他不顧個人和家人安危,搶救轉(zhuǎn)移出了120多名被困群眾,后被綿陽市評為“抗震救災先進個人”。可是,這兩個堅強的漢子,卻用同樣的方式,結(jié)束了自己的生命。
是什么力量,圧垮了他們。是喪子之痛嗎?是工作強度嗎?斯人已去,留給我們的,沉痛之外,還有沉思。
馮翔孿生哥哥講述的一個細節(jié),被一家報紙做進了標題:分管宣傳的馮翔一次次接待,一次次講述,一次次被撕開內(nèi)心的傷口。這是不是導致馮翔自殺的最重要原因呢?也很難說。但是,這個細節(jié)倒是提出一個問題,我們應該怎樣去關心災區(qū),怎樣關心災區(qū)的干部群眾?
再過半個多月,就是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的紀念日,相對平靜了一段時日的地震災區(qū)將會重新熱鬧起來。當人們因為種種工作目標探訪災區(qū)時,一定要設身處地多為災區(qū)的干部群眾考慮,那種撕裂別人傷口的提問或者追問,還是免了吧。他們需要的,是實實在在的關心和幫助。
一年來,抗震救災和恢復重建工作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今天,許多原本痛失家園的人們,可能已經(jīng)衣食無憂了。可是,我們也必須清楚地認識到,這場災難帶給災區(qū)人民的傷害,不光是失去家園,更刻骨銘心的傷痛,是失去了親人,失去了家。重建家園,相對還是容易的。或許再過一兩年時間,災區(qū)就會面貌一新。但是,要讓災區(qū)干部群眾在精神上、心靈上真正從災難的陰影里走出來,卻要難得多。有的傷痛,甚至可能終身難愈。
據(jù)北川縣委宣傳部一位干部表示,在北川有許多干部都失去了親人,上級部門在精神與物質(zhì)上對他們都給予了幫助。馮翔在去年12月被組織上安排到井岡山,參加“災后重建干部主題培訓”。我相信,這段話不是這位干部在突發(fā)事件發(fā)生后說的套話,相關工作也一定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我們也一定要認識到,如何在精神上給予在震災中失去親人的干部群眾以關懷,是一個需要我們長久去研究、去做好的課題。在這方面,既有近憂,也有遠慮,大意不得。
悲劇不能再發(fā)生了。千萬不要一次次去撕開災區(qū)干部群眾心靈的傷口。(李天揚)
相關閱讀: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