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中國航天為60年后共和國的強盛鑄就了一筆無價的財富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一大批航天科研工作者為共和國在今天能夠站在航天大國的位置,奉獻了全部的才華、青春甚至生命。尤其是以錢學森為代表的眾多科學家,發(fā)揮了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周總理讓我搞導彈
錢學森(曾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長、原七機部副部長、國防科工委副主任、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我回國搞導彈,第一個跟我說這事的是陳賡大將。1955年秋末冬初,我回到祖國不久,在科學院工作?茖W院領導說:“你剛回來先去看看中國的工業(yè)吧,中國工業(yè)最好的是東北。”我說東北我還沒去過,就這樣到東北去學習。后來轉來轉去到了哈爾濱,在哈爾濱安排我跟軍事工程學院的院長陳賡大將見面。
陳賡接見了我,還吃了頓晚飯。陳賡問我:“中國人能不能搞導彈?”我說:“為什么不能搞?外國人能搞,我們中國人就不能搞?難道中國人比外國人矮一截?”陳賡大將說:“好!”事后人家告訴我:陳賡那天上午從北京趕到哈爾濱就是為了晚上接見我,我聽了很感動。
后來,他也是很積極,有一次葉帥在家請我們吃飯,我愛人也去了,陳賡也在。吃完飯,大概是星期六晚上,他們說找總理去,總理就在三座門跳舞。我們跑到那兒,等一場舞下來,總理走過來,葉帥、陳賡他們與總理談話。后來大概就談定了,總理交給我一個任務,叫我寫個意見——怎么組織一個研究機構?后來我寫了一個意見,又在西花廳開了一次會,決定搞導彈了。那天開完會,在總理那兒吃了一頓午飯,桌上有蒸雞蛋,碗放在總理那邊,總理還特意盛了一勺給我。
我們體會,中國在那樣一個工業(yè)、技術基礎都很薄弱的情況下搞“兩彈”,沒有社會主義制度是不行的,那就是黨中央、毛主席一聲號令,沒二話,我們就干,而直接領導者、組織者就是周恩來總理和聶帥。
我們的科技人員愛國是一貫的,是有光榮傳統(tǒng)的。聶老總有句評語說:“中國科學家不笨!”的確如此。我還要說,中國的科學家聰明得很!而且中國科技人員都是拼命干的,外國人少有像中國人這樣拼命干的。
那時中央專委的決定,要哪一個單位辦一件什么事,那是沒有二話的。決定也很簡單:中央專委哪次哪次會議,決定要你單位辦什么什么,限什么時間完成……也不說為什么,這就是命令!中央專委的同志拿去,把領導找來,命令一宣讀,那就得照辦!好多協(xié)作都是這樣辦的,有時候鐵路運輸要車輛,一道命令,車就發(fā)出來了。沒這套怎么行呢?千軍萬馬的事,原子彈要爆炸,導彈要發(fā)射了,到時候大家不齊心怎么行呢?當然,現(xiàn)在我們國家正在進行一系列體制改革,什么都用指令是不行的,但可以搞合同嘛!那也是合同說到的就要做到的呀。
曾經(jīng)一段時間有那么一些誤解,認為搞“兩彈”是個錯誤,花那么多錢,沒有用來發(fā)展生產(chǎn)。這還不是個別人的意見。我總是解釋說:“不是這樣的。首先,我們搞‘兩彈’花錢比外國少,因為有黨的領導,具體就是周恩來總理和聶帥在領導我們。再就是中國科技人員的優(yōu)秀品質,所以完成了這個任務,損失最小,花費最少!
當然,也不能說我們沒有錯誤,也不是說一點冤枉錢都沒花。中國的工業(yè)、科技那樣落后,我還算是在國外接觸了一點火箭、導彈的,但是一知半解。所以說不是沒有犯錯誤,不能說一點錢沒浪費,這是學費。但是總的看要比國外好得多,原因就是上面講的兩個方面。我還說:“你說不該搞,那好;如果不搞,沒有原子彈、導彈、人造衛(wèi)星,那中國是什么地位?你要搞經(jīng)濟建設也不可能,因為沒有那樣的和平環(huán)境!
回憶“第五研究院”的仿制工作
梁守槃(曾任中國海防導彈武器系統(tǒng)首任總設計師、航空航天部總工程師,現(xiàn)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中國航天科工集團高級技術顧問,中國科學院院士):
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我國一百多項重大工業(yè)的建設,都是以蘇聯(lián)提供的技術資料為基礎的。因此,很多人認為:中國人技術水平低,不可能獨立起步進行工業(yè)建設。
一種意見認為:過去各項工業(yè)建設都是由蘇聯(lián)幫助建設的。導彈技術在國際上又是新興項目,國內(nèi)的技術人員除錢學森外,都沒有看見過導彈。勉強上馬,必然造成浪費,不如暫停。
另一種意見則認為:任何新的技術產(chǎn)品,都是由“沒有人看見過”的狀態(tài)開始的。例如德國的V-2導彈,在開始研制時,它的總設計師布勞恩也一定沒看見過實物,而只是提成論證報告,經(jīng)批準后進行工作。他從1936年開始,六年后初次發(fā)射成功。我國雖然技術落后,但中國技術人員在1956年的水平,不會比德國人二十年前的水平差。而且已經(jīng)知道,V-2導彈是可以制成的,不是科技人員的空想,只要下定決心,共同努力,我們也一定可以成功。
以上兩種意見,相持不下。同時國外報刊雜志,也發(fā)出消息說,美國人已獲得了德國V-2導彈的技術資料和科技人員,仿制成功,并制成了新的“紅石”和“潘興”導彈。
聶榮臻元帥在聽取各方面意見后,向黨中央提出了建立五院的三條原則:自力更生為主;力爭外援;充分利用資本主義國家已有的科學成果。經(jīng)毛主席批準,明確了五院的工作方向,在1956年10月8日正式成立了“國防部第五研究院”。1957年夏,蘇聯(lián)政府又照會中國政府,愿意提供幾種導彈的全部技術資料,并派遣專家來華協(xié)助仿制工作。
聶帥對此特別指示說:“有了蘇聯(lián)圖紙和技術資料,可以加速導彈事業(yè)的發(fā)展,但我們不要忘記‘自力更生’。在仿制每一類型導彈(彈道、防空、海防)時,要吃透它的設計理論。仿制成功后立即開展自行設計戰(zhàn)術指標更高的同類國產(chǎn)導彈!
1960年夏,赫魯曉夫突然撕毀對中國的貿(mào)易合同,撤回來華專家。有關專家在臨走前,也不再答復各種技術問題。導彈仿制的收尾工作,也受到了一些影響。五院的技術人員,團結努力,共同討論,解決了各種問題。
由這一段歷史來看,可見中央批準的五院建院三原則是完全必要的。而在爭取到了外援之后,如果放棄了自力更生的原則,滿足于“不斷仿制”,不按照科學理論來吃透蘇聯(lián)產(chǎn)品的設計精神,則一切都要被外國人牽著鼻子走,在蘇聯(lián)撤回專家時就要迷失方向。在自行設計新產(chǎn)品時,如果不考慮資本主義國家已有成果,則一切新的設計思想和理論分析也將難以發(fā)揚,自主創(chuàng)新也無法落實了。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