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chuàng)新領先世界
1909年,從美國學成歸國的“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歷盡千辛萬苦,主持修建的“中國人自建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開通。100年后,也是大洋彼岸的國度,被突飛猛進的中國高速鐵路技術所折服:“要向中國學習,建設發(fā)達的高速鐵路網!
從無到有,從落后到先進,中國的鐵路技術裝備水平已經達到了世界一流。包括美國在內的多個國家,紛紛表達了引進我國高速鐵路技術裝備、開展相關合作的意向,要求與我國加強鐵路合作。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鐵路緊緊抓住具有戰(zhàn)略性、全局性、關鍵性的技術創(chuàng)新項目,積極組織科技攻關,加強自主創(chuàng)新,不斷提升技術裝備水平。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后,鐵道部瞄準世界先進水平,明確提出“先進、成熟、經濟、適用、可靠”的技術方針,以增強鐵路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為核心,全面推進原始創(chuàng)新、集成創(chuàng)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chuàng)新,建立了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速鐵路技術標準體系。
高原鐵路技術創(chuàng)造了世界一流水平,在解決了多年凍土、高寒缺氧、生態(tài)脆弱三大世界性難題后,實現了建設世界一流高原鐵路的目標;在引進世界上先進技術的基礎上,擁有了自主知識產權,實現了機車車輛裝備水平的重大跨越;成功搭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世界一流水平的時速350公里動車組技術平臺,到2012年,全國投入運營的動車組將達到800組以上,覆蓋整個快速客運網;大型養(yǎng)路機械的國產化率大幅提升,作業(yè)精度和運用水平不斷提高。
我國鐵路還有多項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通過京津城際鐵路的建設和運營,在高速鐵路建設的一些難題攻克上取得顯著成果,為建設京滬高速鐵路等一大批客運專線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在既有線提速方面,我國鐵路全面掌握了時速200公里及以上線路的設計、施工、養(yǎng)護和牽引供電、通信信號、列車控制等成套技術;大秦鐵路運量逐年大幅度增長,2008年達到3.4億噸,今年將實現3.8億噸,創(chuàng)造了世界鐵路重載運輸的奇跡;運輸調度也實現重大技術創(chuàng)新,信息系統廣泛應用,促進了運輸生產和經營管理效率的提高。
運輸指標刷新紀錄
2009年春運,鐵路部門在40天的時間里,發(fā)送旅客總數達1.92億人次,相當于將世界排名第五的人口大國的全部人口運送一遍;2009年“五一”小長假,5月1日當天發(fā)送旅客654萬人次,創(chuàng)下單日旅客發(fā)送量的歷史新紀錄……
在加快建設發(fā)展的同時,鐵路部門不斷深化內涵擴大再生產,先后六次大面積提速,客貨運量連年大幅度增長,運輸效率和效益大幅提升。從2003年至2008年,我國鐵路旅客發(fā)送量、貨物發(fā)送量、日均裝車數和總換算周轉量客分別增長38.4%、61.1%、50.7%和59.4%。
在大幅度增加客貨運輸能力的同時,鐵路部門還積極推進增長方式的轉變,力促節(jié)能減排。2008年,國家鐵路單位運輸工作量綜合能耗為5.6噸標準煤/百萬換算噸公里,比2002年下降26.6%;國家鐵路運輸業(yè)化學需氧量排放量為2305.5噸,二氧化硫排放量為4.23萬噸,分別比2002年下降10.7%、22.8%。
在運輸能力十分緊張的情況下,鐵路部門把90%以上的運力用于煤炭、糧食、冶煉、農用物資等重點物資運輸。目前,占全社會85%的木材、85%的原油、60%的煤炭、80%的鋼鐵及冶煉物資是由鐵路運輸的,確保了國民經濟平穩(wěn)運行和人民群眾生產生活需要。
鐵路部門堅持把“三農”物資作為鐵路運輸的重點,還多次集中開展煤炭、糧食、化肥、搶險救災等重點物資搶運活動,在緩解煤炭緊張狀況、平抑糧食價格、穩(wěn)定石油供應中發(fā)揮了特殊的保障作用。2008年初,在抗擊低溫雨雪冰凍災害斗爭中,鐵路系統用10天時間完成了廣州地區(qū)350萬旅客的疏運任務,創(chuàng)造了鐵路應急運輸的奇跡。汶川大地震發(fā)生后,鐵路系統以最快的速度搶通受損線路,恢復運輸秩序,累計開行抗震救災專列近3.8萬列,運送救災人員53.5萬人次、救災物資6172萬噸,為抗震救災和災后恢復重建作出了重要貢獻。
從1949年到2008年,鐵路旅客發(fā)送量由1.04億人次增長到14.6億人次,增長14倍;貨物發(fā)送量由0.58億噸增長到32.9億噸,增長58倍;總換算周轉量由184.6億噸公里增長到25106.29億噸公里,增長136倍。60年來,鐵路共完成旅客發(fā)送量461.5億人次,年均完成7.7億人次,共完成貨運量674.4億噸,年均完成11.2億噸。
我國鐵路以占世界鐵路6%的營業(yè)里程,完成了世界鐵路25%的運輸量,旅客周轉量、貨物發(fā)送量、換算周轉量、鐵路運輸密度均占世界第一,為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fā)展提供了強大的運力支撐。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