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過的記者說,萬小刀是個充滿矛盾的人,他帶著復雜的情感來到城市,始終不適應城市,卻也始終不肯離開。他用博客炮轟城市人,但面對城市人,他卻是自卑的。城市的霓虹和城里人一樣,工作、上學有城里的朋友,被城里人尊重,這就是新生代農民工的愿望。2010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著力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問題,回應著這樣的需求。
主持人:
今天我們節(jié)目的標題是非常熱切的一個心聲“我們要進城!”進城為什么這么難呢?巖松給個答案。
白巖松:
我們先說一個小小的細節(jié),先不去談大的政策。才第一個片子里頭有兩個年輕人的發(fā)型,讓我印象時刻,看他的頭發(fā)是黃顏色的,而且顯然也經過了處理了。我們現(xiàn)在做一個假設,他回家了,然后就在農村繼續(xù)生活,種地,他的頭發(fā)的顏色會慢慢淡下去,重新變黑,黃顏色會消失。有一天他會不會突然懷念他原來的發(fā)型,因此連帶起懷念他城市的生活,那個時候他怎么辦?顯然農村拴不住他的心了,因為他已經改變過了,讓他再回去就很艱難了。所以對于他們來說,城市變成了個人要發(fā)展的一種因素,而且不背負太多的包袱。
主持人:
就像當年土地拴著他們的父輩一樣,他們情感的牽掛現(xiàn)在帶城里了。
白巖松:
但是現(xiàn)在,城里牢牢地已經牢牢地拴住他們。因為只要你進去過,就很難說回去之后不再來了,我覺得這個誘惑就這樣具體地擺放在他們的面前。
主持人:
但這些年,我也都在說要打破城鄉(xiāng)二元結構,解決農民工在城市當中各種保障的問題,子女就業(yè)問題,子女就學的問題等等,但似乎并不那么容易?
白巖松:
關注是一個問題,真正落實了,已經徹底解決了是另一個問題。的確,關注度夠高的。
今天上午我們也專門聽了陳錫文的新聞發(fā)布會,其實這里有很關鍵的一句話,我們還沒有做好相關的準備。也就是說,標題這個代表的新一代農民工的心情已經很具體了,我們要進城。但是我們的相關的準備并沒有好,什么相關的準備沒有做好呢?是口號嗎?是大家的心態(tài)嗎?不是,是相關的政策,還有很多的墻攔在那兒。比如說戶籍問題,指望他們都進大城市很難,可能要進中小城市,尤其以縣城為主,但是這個戶籍問題能解決嗎?說是求學,將來他們的孩子要生在城市里了,第三代、第四代可能就是城市里頭的人,他們怎么上學呢?是去郊區(qū)找一個農民工的學校,還是真的能跟其他孩子一起。另外,費用又會是怎么樣的,公平怎么去解決呢?我覺得這一切都需要相關的政策盡快地接軌,否則的話,他們會面臨很大的挑戰(zhàn),欲望越強烈,如果有墻遇到了阻礙,產生的反彈給他們的壓力和痛苦就越大。
主持人:
那么新生代農民工他們去向是不是只有一個方向,就是城市?比如我最近在四川采訪,我也看到,在城市打工了十年的一個80后,70后,差不多70年代末的一個年輕人,他恰恰選擇的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農村去創(chuàng)業(yè)。選擇了養(yǎng)豬,選擇的種植,因為那里提供了更好的條件,他給我算了一個賬,他說他以前在城市打工,一年可以掙一兩萬塊錢,現(xiàn)在回到農村,既可以照顧家里的老小,一年還可以掙六七萬塊錢。
白巖松:
但是很關鍵一點,他一定不是按照原來農村養(yǎng)豬的方式在養(yǎng)豬。
主持人:
對,你說對了。
白巖松:
它一定是一種現(xiàn)代的農業(yè)的這樣一個理念,它已經有新的技術,包括可能更省體力,甚至會雇傭其他的人為他的產業(yè)發(fā)展,F(xiàn)在有兩個事情必須考慮,我不認為,新生代農民工將來是百分之百都要進入中小城市給包括現(xiàn)成,包括大中城市,這不可能。我覺得農村和城市都要有公平的政策和待遇,讓他們自主地去做選擇,城市里要防什么呢?我特別注意到我們的農業(yè)部在《人民日報》上寫了一篇文章,而且是關注“90后農民工”,不光是關注80后的。
主持人:
我們把報紙展示一下。
白巖松:
是韓長賦寫的。這里頭有一點是很刺激我的,他說將來城市里頭,可別形成像國外的某些國家那樣的貧民窟。他們進了城市里頭,但是各種政策沒有給予他們開放和公平的空間,他們只能在城市的鄉(xiāng)村里生活,然后形成了一個貧民窟,這是他所擔心的。
另一方面,農村要刺激他們愿意回來,不是讓他們回來,說城市待不下,所以不得不回來,不是,而是有吸引力,要回來。什么呢?近來的農業(yè)一定不是靠每一個人面朝黃土背朝天,可能是產業(yè)的。另外,可能是創(chuàng)業(yè)回到農村里,另外就像你剛才說的,新型農業(yè)、養(yǎng)殖業(yè)等等,他回來之后一算賬,我在城里辛辛苦苦,我還不跟爹媽在一塊,掙的錢還比他們少,我干嘛不回來呢?要用誘惑力吸引他們回來?赡芪覀儸F(xiàn)在更加關注的是進城如何給他們公平的待遇,但是如何在農村里產生吸引力,是一個硬幣的兩個方面。
主持人:
新生代農民工,我們想到的是,在制度上、在政策上的改變,改變他們城市生活中的一個狀態(tài)。但是在一號文件當中,這樣的一個概念被這么重要的提及了,對于更大范圍的整個社會人群,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講,是不是都意味著某種改變?
白巖松:
我覺得要做好迎接的準備,每個人都要做好迎接的準備。很具體,當你的孩子就跟新一代農民工的孩子在一個班,甚至同桌學習的時候,你會不會去找班主任要求調座。如果轉換一種心態(tài)的話,你可能會感到高興,他可以和這樣的孩子在一起,可以去學到很多跟城市學不到的東西,這就是一種需求。
另外還有兩個需求,一號文件當然不會了。但是我覺得第一個,他們在成長中可能是留守兒童,突然到了城市里頭,他們并不很能吃苦,像父輩那樣,有的時候會出現(xiàn)高犯罪率,這個時候社會怎么辦?另外他們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更大,在他們這代人打工的時候,如何滿足他們的心理、生理的需求,以及精神方面的需求呢?還是白天機器人,晚上木頭人,沒有任何精神需求,他們會瘋了的。所以這兩點也要去注意……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