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博客,微博更進一步地實現(xiàn)了信息傳播活動的 “兩低兩高”效應。當 “新特長”遇到 “兩會”本已具備的民意 “凝聚效應”、熱點話題 “放大效應”,微博在今年兩會期間的 “大熱”就不足為奇了。
●在 “微博問政”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把技術看得太偉大。今天之所以能出現(xiàn)兩會期間微博大熱這個現(xiàn)象,是與我國社會當下日益寬松、自由的民主氛圍密不可分的。
主持人:柳森
嘉 賓:張海鷹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
柳森:繼博客成為網(wǎng)絡問政的重要形式后,今年兩會上,“微博”又成為不少代表、委員、媒體人士與民眾展開互動的 “新平臺”。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至少有數(shù)十位代表、委員在大會期間堅持更新自己的“微博”,與廣大“粉絲”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對此,人們問得最多的一個問題是:“微博”與前些年大熱的“博客”相比,一字之差背后的區(qū)別究竟有多大?
張海鷹:在我個人看來,相比博客,微博更進一步地實現(xiàn)了信息傳播活動的“兩低兩高”效應。
所謂“兩低”,就是低成本、低門檻。如果說參與博客,我們至少需要一臺電腦,必要的網(wǎng)絡軟硬件,以及充裕的構思、寫作時間和能力儲備,那么很顯然,發(fā)布一條長約100來個中文字符的微博所需要的經(jīng)濟成本、時間成本、技術成本、知識成本,都低了很多,并幾乎正在向“零成本”靠攏。
這是因為,我們只要有一臺與微博賬戶捆綁的手機,寫作和發(fā)布一篇微博就能像發(fā)一條普通手機短信那樣簡便。三言兩語,想到就寫,隨寫隨發(fā)。目前,我國手機的普及率要高于電腦,因此我們可以預見,相對于博客來說,低成本、低門檻的微博具有巨大的發(fā)展?jié)摿蛷V泛的群眾基礎。
所謂“兩高”,則包括高效率和高到達率。高效率大家很容易理解。至于微博的高到達率,不僅是一種“點對點”的高到達率,還是一種“由點到面”的高到達率。任何一個微博博主的“粉絲”,不僅能讀到博主的原創(chuàng),還能收到與博主有關的所有更新,包括博主對其他微博的評論和其他網(wǎng)友對博主言論的點評。雖然以上功能博客都基本具備,但從目前的發(fā)展趨勢看,微博的高效率和高到達率有可能超過博客。
當以上“新特長”遇到“兩會”本已具備的民意“凝聚效應”、熱點話題“放大效應”,微博在今年兩會期間的“大熱”就不足為奇了。
柳森:通常每一條微博最多只有100多個字。當一些代表、委員開始嘗試“微博問政”時,人們會問,這樣的篇幅在表達政見時,究竟能包涵多少“干貨”呢?但到最后,這個問題似乎并不存在。短小成了微博的最大“魅力”。
張海鷹:微博固然受到字數(shù)的限制,但我們的方塊字本身所包含的信息量很大,而且中文的詞句本身可長可短,可文言可白話,可以給人以想象空間。同時既然是表達此時此刻的所思所想,就不需要長篇大論,只要言簡意賅,點到為止,就能達到理想的溝通交流效果。再加上博主與粉絲之間的即時互動,更容易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寫得短,更新快而密,不僅使語言更生動,討論直擊命題要害,話題議程本身的發(fā)散性與延展性也更強。與博客一樣,微博要的就是能營造出一種平等自由的討論氛圍,獲得類似“客廳”般的效果。
事實上,我看到一些代表、委員摸索出了一套非常巧妙的“微博之道”:什么時候要用文字,什么時候用一張圖片就行,他們很有自己的想法;遇到在微博上表達不清楚的,或者覺得需要進一步補充說明的,他們就在微博上貼上一個鏈接——“詳細內容請見博客”……
這種做法給我們帶來啟示:對于民意互動,不可指望通過某一種形式就能包打天下,解決一切問題。就好比,無論未來新媒體技術如何迅捷,微博、博客不僅取代不了代表的提案,更取代不了小組發(fā)言,再先進的電話會議技術都取代不了每年一次的“面對面”的兩會。當然,留待我們思考的一個更深層的問題是,如何在這樣一個信息技術迅猛發(fā)展的時代,實現(xiàn)各種表達渠道與表達形式的相輔相成?
柳森:有了這次兩會期間的嘗試,不少網(wǎng)友對于“微博問政”的前景充滿了信心。不過,大家對此并不滿足,或者說,還有更高的期許。那么,在您看來,在促進代表、委員參政議政方面,微博這種技術革新,是否具有“積跬步以至千里”的潛力呢?
張海鷹:從博客到微博,傳播效果上的進展可圈可點。但我們不能忽視,技術永遠只意味著手段上的變化和進步。尤其在“微博問政”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把技術看得太偉大。今天之所以能出現(xiàn)兩會期間微博大熱這個現(xiàn)象,是與我國社會當下日益寬松、自由的民主氛圍密不可分的。
所以,當此次“微博問政”呈現(xiàn)出一個較好的勢頭后,我們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更應該思考如何為進一步促進代表、委員參政議政,增進代表、委員與民眾之間的互動,提供必要的、更為常態(tài)化的制度保障。而我們的民眾,不妨一起來監(jiān)督代表委員們。這些才是“微博問政”能否走得更遠的關鍵。
柳森:的確,技術幫不了所有的忙。就以此次兩會代表的微博實踐為例,雖然不乏您剛才提到的那些有智慧的案例,但我們同時也看到:不少微博雖不乏有價值的觀點,且大都是老百姓關心的熱點、焦點,卻被淹沒在茫茫的信息海洋中,沒能“跳”出來……
張海鷹:這正是今天傳播技術發(fā)展帶來“信息爆炸”給我們帶來的困惑之一:相對于信息的極大豐富和傳播的便利,“注意力”的稀缺進一步凸顯。
在這方面,傳統(tǒng)媒體可以發(fā)揮自己的特長。傳統(tǒng)媒體都有自己相對固定的受眾群,而傳統(tǒng)媒體的工作人員一般都是職業(yè)新聞工作者,他們應該而且有能力從信息的海洋中過濾、篩選符合特定受眾需求的內容加以發(fā)布。這次兩會期間,確實有不少傳統(tǒng)媒體就是這樣做的。比如,特辟“兩會微博”專欄轉載代表委員的微博并摘登一些網(wǎng)友的精彩跟帖或點評。這些舉措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也受到了讀者們的歡迎。與傳統(tǒng)媒體一樣,任何新媒體也都有自己的局限性。不同媒體之間的互補應該是解決之道。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