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說景氣已經(jīng)好轉(zhuǎn)了嗎?怎么全球股市都在跌呢?尤其是3月底臺灣基金定期定額扣款人數(shù)才剛創(chuàng)下2008年9月金融海嘯以來的新高,市場走勢像是跟這群剛加入的投資人作對似的,立刻來個回馬槍。不過,也有部分樂觀的投資人想起金融海嘯時的情境,對于“加碼”一事興趣十足,認為好不容易等到市場回檔而有危機入市機會,此時不買更待何時?
就先來看看市場的狀況,截至6月18日,今年以來回檔最深的市場要屬中國大陸了,修正約2成,多數(shù)市場則是下跌不到10%,也有的維持小幅正報酬,這與金融海嘯時期,大部分股市均腰斬的情況相比,只能算是小巫。這樣,可以危機入市嗎?
2個參考指標 判斷危機入市時點
什么是危機?有“基金殺手”之稱、著有《不好意思, 我贏了》一書的作者王仲麟點出一個重點:“你‘感覺’的危機跟我‘感覺’的危機,定義不一樣,到底誰‘感覺’的危機才是真危機呢?”
的確, 投資不能憑“感覺”出手, 那到底要如何界定“危機”? 什么時候才能“危機入市”呢?有2個指標可供參考:
指標1 定期定額投資報酬率見到-30%
投信投顧公會秘書長蕭碧燕根據(jù)過去10 多年來的經(jīng)驗指出,當定期定額投資報酬率來到-30%時,表示市場真的跌很深了,此時可以啟動加碼機制。但要注意一點,所謂-30% 的前提是,之前必須嚴格執(zhí)行停利。以金融海嘯以來的情況為例,買新興市場基金的投資人,最慢在今年初都會見到30%的獲利,當時必須停利出場,接下來就等到定期定額報酬率見到-30% 時,再開始加碼,否則只要繼續(xù)定期定
額扣款就好。那么目前可以開始啟動加碼機制了嗎?蕭碧燕說,她手中定期定額的基金報酬率,現(xiàn)階段頂多下跌10%多,當然還不到加碼的時間點。
指針2 景氣對策信號分數(shù)見到17分以下
王仲麟將過去20年來景氣對策信號分數(shù)與臺股指數(shù)的走勢作對照,最后得出一個簡單的結(jié)論:
景氣對策信號分數(shù)掉到17 分以下,臺股指數(shù)處于相對低點;回升到29 分以上,則位于相對高點。因此,他定義17分以下是恐慌區(qū)、29分以上是貪婪區(qū),要危機入市,得選在恐慌區(qū)進場。而且王仲麟建議,要以定期定額的方式進場,因為恐慌區(qū)是在告訴投資人,已經(jīng)到達相對底部,至于筑底時間多長,沒有人可以預測。這套原則只適用在臺股嗎?
“世界是平的”這一點在全球股市也見到了,過去景氣對策信號分數(shù)確實只能套用在臺股基金上,但現(xiàn)在也可用于海外基金。那目前景氣對策信號分數(shù)是多少? 2010年4月的數(shù)據(jù)依然高掛39分,代表投資人對投資市場還興致高昂,市場沒有危機感,當然不是危機入市的時點。
(摘編自臺灣《Money》2010年6月號 文/施禔盈)
參與互動(0) | 【編輯:官志雄】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