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7日電 臺灣《中國時報》7日刊出社論《承認大陸學歷 只是扭轉封閉民粹的開始》說,從臺灣社會文化大架構看,不承認大陸大學學歷,只是臺灣社會民粹文化的一環(huán)。但是當民粹風氣醞釀習慣了,久而久之社會就會傾向內觀、排外、與世界脫軌。臺灣若要在二十一世紀繼續(xù)在世界舞臺上扮演角色,非得徹底改變這樣的封閉民粹心態(tài)不可。
文章摘編如下:
上月中旬,臺當局“教育部”宣布要開放采認大陸四十一所大學學歷后,各界基本上都持正面的態(tài)度。有少數人因為大陸偽造或特權學歷泛濫而持反對立場,但這實在是經不起考驗、混淆視聽的看法。若僅對對岸學校大小眼,說穿了就是意識形態(tài)作祟,背后更有濃厚的民粹心態(tài)!敖逃俊蹦軌蛱こ鲩_放學歷認證的第一步,我們予以肯定。但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值得當局開放改善的措施,值得一并思考規(guī)劃。
從臺灣社會文化的大架構來看,不承認大陸的大學學歷,只是臺灣社會民粹文化的一環(huán)。雖然民粹的定義是指極端地訴諸人民感性制約反應,但是當民粹風氣醞釀習慣了,由于“唯在地庶民是問”,久而久之社會就會傾向內觀、排外、與世界脫軌,也會有閉關自守、退化而拒絕進步的危險。說穿了,所有對外在明顯事實拒絕承認的政策,都是內觀而封閉心態(tài)的投射。臺灣若要在二十一世紀繼續(xù)在世界舞臺上扮演角色,非得徹底改變這樣的封閉民粹心態(tài)不可。
長久以來,民粹風氣一直都對“政府”政策有相當的影響力。就薪資待遇而言,臺灣社會對于準公營事業(yè)的首長待遇一向眼紅,月薪十幾萬(新臺幣,下同)就輕易歸類為肥貓,追殺抹黑無所不用其極,完全不理會世界形勢,也不在乎什么樣的待遇才能聘請到能干的人才。就大學校園而言,許多大學的行政主管都是各單位成員直接或間接普選產生,不但難有外面人才的加入,而當選的主管也不便對其“選民”做大刀闊斧的改革。攤開各公營事業(yè)單位與學術研究單位的紀錄,過去二十年來各機構幾乎很少能請到世界人才加入。就產業(yè)發(fā)展而言,當年孫運璇、李國鼎、張忠謀等人播種的ICT產業(yè),二十五年后雖然為臺灣帶來了豐碩的收獲,但邊際報酬已明顯遞減,后繼顯然無力;這多少也與民粹社會抵拒高薪世界人才有關?傊_灣的領導人才幾乎已經斷層,整體的民粹社會環(huán)境也難以接納出類拔萃的卓越人士。
臺灣不但領導人才斷層,更令人憂心的則是年輕新血的加入也呈現(xiàn)青黃不接。資料顯示,臺灣出境留學的大專生比例已從一九六七年的19.05%降為二○○七年的15.2%。而晚近的所謂出境留學,更包括了短期的“游學”,其實是富裕家庭給子女提供的旅游活動,求學意義極為淡薄。出境留學的人數少,則將來能夠回臺灣服務的“張忠謀”自然就少。這個時候,比較可能的人才浮現(xiàn)模式就是廣納資淺的科技文化人士來臺,而讓臺灣社會擔負起培育養(yǎng)成的責任,二十年或三十年后或許也能出現(xiàn)優(yōu)秀的人才。
但不幸的是,臺灣的民粹氣氛不但拒絕承認學歷、自行縮減可能的人才來源,更在薪給報酬上流行平頭平等,以至于新進人員的起薪幾乎只有香港、新加坡、中國大陸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完全沒有競爭力。前一陣子當媒體揭露這個問題的重要性之后,行政當局也沒有反應,反而沉溺在民怨調查之類的民粹歪風中難以自拔,不敢誠實面對臺灣競爭力流失的危機。民粹票選只會呈現(xiàn)都會房價高、停車被拖吊這一類的浮面問題,卻不可能掌握臺灣全球人才競爭的劣勢,殊不知這才是臺灣二十一世紀面臨的真正挑戰(zhàn)。失去了人才吸引力,臺灣在知識經濟時代將一無所有;這是民怨調查排名永遠無法反映的環(huán)節(jié),卻是行政當局不能回避的責任。
要解決臺灣人才流失的問題,就要勇敢地面對封閉民粹的問題,至少要在大學校園做些突破,不能再在平頭主義、內觀閉鎖的歪風下得過且過。這樣的改變,真的需要大魄力與大決心,但這也是臺灣未來發(fā)展的大環(huán)節(jié)與大關鍵。承認大陸學歷算是走出了第一步,接下來的第二步第三步,當局還得加把勁,用力跨出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