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29日電 據(jù)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報道,南洋華僑先輩在抗日時期,義無反顧的回到中國投身抗戰(zhàn)工作,在這段抗日時期,他們扮演著怎么樣的角色?又作出了怎么樣的貢獻呢?為了讓后代更了解這段歷史,馬來西亞隆雪華堂屬下日據(jù)工委會及華社研究所近日聯(lián)辦“南洋機工歷史”講演會,并邀請2位南僑機工后裔陳勇及陳達婭,親身講述父輩于抗日戰(zhàn)爭時期,參與抗戰(zhàn)的歷史事跡,并追溯從1937年七七蘆溝橋事變,至中國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南洋華僑如何壯烈犧牲的事跡。
在講演會還未正式舉辦之前,兩名主講人在接受專訪時,述說身為南僑后裔的感受。同時,他們認為這段被淹沒的歷史有必要讓后輩知道,所以來到大馬各州巡回演講及進行交流,希望從中讓南洋后輩了解,南僑祖輩在抗戰(zhàn)時期的貢獻。
主講人分別是來自北京的陳勇及云南的陳達婭,2人本身都有正職,是在工余的時間投入文史研究工作,這是發(fā)自他們內心的情懷,并認為這群華僑抗戰(zhàn)無名英雄的貢獻,必須得到宣揚及肯定。
缺乏技術人才 中征募南洋機工抗戰(zhàn)
陳達婭指出,1937年7月7日,日軍制造蘆溝橋事變,是中國抗日戰(zhàn)爭的爆發(fā)點。蘆溝橋事件讓日軍在1939年全面封鎖了中國海上交通,所以滇緬公路成為中國唯一的國際運輸大動脈。
“但是當時中國內缺乏大量技術人才,所以便向海外的800萬華僑發(fā)出《征募汽車修機駛機人員回國》通告,并通過陳嘉庚征募有技術的專業(yè)人才,組成了“南洋機工”。
“1939年頭開始,南僑總會分9批將3193位南僑機工送回中國,這些機工滿懷愛國熱情,離別南洋親友,回到祖國西南邊陲,在接受了3個月的軍事訓練后,很快的投入在滇緬公路崎嶇艱險的1146公里運輸在線。
“所以當時祖輩克服以上種種難以想象的困難,務必將這些戰(zhàn)略物資運送到國內,這種情操是值得嘉許的!
詢及是否曾與父輩聊起當時在抗戰(zhàn)時期的事跡時,陳達婭表示非常遺憾不曾與父親有過這方面的交流,直至她通過歷史檔案了解父輩的故事后,才被南僑機工“平凡中的不平凡”舉動震撼。
“1946年抗戰(zhàn)勝利后,南洋機工復員登記只有1144位,467位分批送回僑居地,剩下800位留在中國,其余的約1800位在抗戰(zhàn)中壯烈犧牲!
滇緬公路中斷 機工解散生活困苦
說到滇緬公路中斷后南僑機工的處境,陳勇更顯得激動。
“1942年惠通橋被炸,滇緬公路被日軍切斷,南僑機工們也隨即解散。
當時,南僑機工集中收容在‘技工集訓所’,在那里不發(fā)工資,只管吃飯。由于飯食粗略,住宿簡陋,部份機工陸續(xù)離開,到社會上自找生路,有的可以找到工作干,找不到的就挨餓,餓死的也沒有人收尸,清掃工人只拿一張草席一裹,就這樣丟了!
南僑機工的悲慘處境,引發(fā)了一些關心機工的僑胞及社會人士的關注和熱情幫助,讓南僑重新組織起來,繼續(xù)為抗日服務,陳勇的父親就是其中一名繼續(xù)投身抗日戰(zhàn)爭的南僑。
與后輩分享被歷史淹沒事跡
陳達婭及陳勇在專訪中一再顯示對父輩們貢獻的感動,因為當時南洋華僑在僑居地過著和平安逸的生活,他們可以選擇不抗戰(zhàn),但是這群無名英雄卻選擇回到祖國抗戰(zhàn),這實在叫人為之動容。
同時,2名主講人希望這次來大馬能與更多的南僑后輩,分享這段被歷史淹沒的事跡。
陪同出席專訪的包括檳城孫中山協(xié)會會長林秋雅、隆雪華堂總秘書楊有為、執(zhí)行長陳亞才、日據(jù)工委會副主席吳志超及副秘書楊佐治。
另外,林秋雅也表示,南僑機工抱負的是民族感情,身為南僑后裔的我們,應該以道義支持,呼吁政府將這段歷史納入國家歷史檔案,因為這是中馬兩國共同的記憶。
為國家冒性命危險
陳勇:“當時約有50萬噸的國際援助,當中45.2萬噸的物資成功由南洋機工運送回中國充作戰(zhàn)前物資,當中包括鎗炮、子彈及輪胎等。機工們是冒著性命危險為國家人民在灑熱血!
陳達婭:“當時的南僑機工經受相當大的考驗;第一,他們面對地理環(huán)境的不適、第二就是在進行運輸工作時面對日本飛機的轟炸,可能隨時送命;第3是沿途汽車可能隨時拋錨,直接影響運送物資的進度!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