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二月八日電 題:密云事件折射危機意識不可缺席
中新社記者 于晶波 吳慶才
有時,一樁偶然事件可以成為象征。兩年前北京藍極速網(wǎng)吧縱火案就是這樣的事件,而發(fā)生于本月五日晚的密云燈展惡性踩踏事故亦可能成為同樣的事件。
二00二年之夏,北京藍極速網(wǎng)吧縱火案引發(fā)官方對全市網(wǎng)吧的大清洗乃至波及全國,而今次密云事件除了可以深究燈展組織者是否存在瀆職或疏忽問題之外,還可拷問政府及公眾是否欠缺必要的危機意識。
歷史指針指向二十一世紀,一些清醒的公眾發(fā)現(xiàn)這世界并未隨著文明的演進而更加太平,災難事件仍然在新聞報章的重要版面不知疲憊地露面。受益于現(xiàn)代技術鑄就的城市并非如公眾期待的那樣安全。與之相反的是,因為大型公眾活動和交往活動的日益頻繁、公眾對現(xiàn)代技術的愈發(fā)依賴,社會為公眾相應支付的安全系數(shù)和成本亦須“水漲船高”,而同時亟待強化的還包括政府及公眾的“危機意識”。
有人說,中國如今已進入“消費危機年代”。人們花錢“消費”了汽車,享受了速度,但此起彼伏的車禍新聞亦隨之充斥著人們的耳膜。人們花錢“消費”了果子貍,享受了味道,空前的SARS之禍隨即將人們的生活攪得昏天黑地,F(xiàn)今,人們在密云免費“消費”了一次燈展,還沒來得及得到享受,就被擠踏在黑壓壓的人群里,枉送了性命。
黑色事件一旦成了歷史,就必然具有反思的意義。在這個危機隨時可能現(xiàn)身的年代里,政府和公眾只有具備強烈的危機意識才有可能將隱患消滅于未然,亦才有可能將災難拒之于門外。
政府作為公眾安全的守護者,不能僅期望于出事之后的“亡羊補牢”,而是應事先具備足夠的“危機意識”,計劃周全,落實措施時更不能敷衍了事,籍此保證少出或不出紕漏。
而公眾一方,在倚重政府的同時,亦必須具備判斷事態(tài)發(fā)展及保護自身安全的“危機意識”。以密云燈展為例,如當時已看到彩虹橋上人滿為患,就不應該再千鈞加力,存僥幸心理,而應代之以駐足等待或另擇蹊徑。
邁向現(xiàn)代化大都市的北京是中國的首都,二00八年奧運會的舉辦之城。在這里,城市文明不應僅體現(xiàn)在密如蛛網(wǎng)的技術載體、硬件設施上,還應包括政府、公眾未雨綢繆的危機意識和危機來臨時的冷靜應對。而這些,亦正是城市生生不息、欣榮堅固的智慧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