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史料的西夏王朝,千年來神秘異常。如今,王朝在中國大地留下的最大背影———黃土夯造的西夏帝王陵,到了大面積坍塌的危險期。昨天,王陵管理處負責人和記者一場對話中提及:若不加修護,上述“東方金字塔”的七成遺址,可能挺不過10年。
“七成,挺不過10年”記者(以下簡稱記):最近報道,被世人譽為“東方金字塔”的西夏帝王陵,進入大面積坍塌的危險期,情況究竟如何?
戴文珍(以下簡稱戴):這里,凝聚著西夏黨項族智慧結晶的西夏王陵;這里,分布著9座帝陵以及253座陪葬墓。現(xiàn)在,它們當中除已加固1、2、4號陵,6號陵底部外,大部分都面臨著坍塌的危險。后者占到遺址總數(shù)七成,如果一直這樣下去,它們也就維持10年左右。
“一場大雨塌了一道墻”
記:怎么坍塌?你經(jīng)歷過嗎?
戴:由于是黃土夯造,經(jīng)過千百年風吹雨打,自然風蝕,西夏王陵、陪葬墓遺址已不堪重負。我1996年進來,親眼見到一場暴雨后,4號陵一堵10米長的墻不見了。上面說,能維持10年左右的標準,是在沒有強降水、山洪的情況下。否則,后果很難預測。
“羊都能啃倒王陵的墻”
記:為什么會坍塌?
戴:主要是上面說的自然原因,再加上一些人為因素。早幾年,牧場里的羊會跑來大啃墻的底部,專家說,可能是因為羊喜歡墻底部的一些物質(zhì)。這樣一啃,更容易加速墻的倒掉。不過最近幾年,地方上禁牧,類似問題不會出現(xiàn)了。
“經(jīng)費問題,敦煌的技術沒全用上”
記:沒想過改善嗎?引入什么新技術?
戴:有。2001年時,甘肅敦煌研究院曾派專家對3號陵夯土,噴涂一種特殊的注射化學制劑防風化,對1、2、4、6號陵底部風蝕空洞采取土坯砌護。結果,這2項技術措施對保護王陵效果明顯,遺址坍塌現(xiàn)象得到緩解。但資金有限,其它帝陵和陪葬墓沒有這樣處理,F(xiàn)在,遺址局部出現(xiàn)坍塌,進入大面積坍塌危險期。
“到俄羅斯尋找神秘的西夏故事”
記:如果西夏帝王陵消失,是不是意味著神秘的西夏文化消失?
戴:不能全這么說。但西夏帝王陵畢竟是此種文化最大的遺址。在俄羅斯,還保留著當年一些神秘西夏王朝的資料。當年,成吉思汗攻打西夏時,曾在內(nèi)蒙黑水鎮(zhèn)設立軍事總部,留下不少文獻經(jīng)書。
后來,前蘇聯(lián)探險家把這些資料運回國,保留在博物館內(nèi)。我們這里也有一些復印件。
西夏王陵
由寧夏銀川向西35公里,抵賀蘭山東麓。在山和黃河間,東西寬5公里,南北長10公里,分布有9座帝陵和253座陪葬墓。這是神秘的西夏王陵和文化。
公元1038年,第三代西平王、黨項族的首領李元昊稱帝,在西北地區(qū)建立王朝,史稱西夏。王國歷時190年,疆域“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國力強盛一時。
1227年,成吉思汗率領蒙古大軍,幾十次攻城,西夏終亡。因攻城損失慘重,蒙古兵報復性屠城,西夏文化的歷史之弦于是忽然崩斷。
1972年6月,西夏陵墓在偶然中重回人們的視野,成為中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帝王陵園之一。與鋪張的秦陵、亮麗的唐陵、考究的宋陵、雍容的明陵相比,西夏王陵矗立在荒漠中,述說中斷的歷史,顯得蒼涼悲壯。
【來源:新聞晚報;作者:徐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