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一名參加北京奧運會報道的記者從本屆奧運會主新聞中心極具“中國元素”的裝飾前走過。當天,2008北京奧運會主新聞中心(MPC)、國際廣播中心(IBC)以及為非注冊記者提供服務(wù)的2008北京國際新聞中心(BIMC)同時對外開放。 中新社發(fā) 劉新 攝
7月8日,北京奧組委舉行啟動儀式,宣布北京奧運會主新聞中心(MPC)、國際廣播中心(IBC)和2008北京國際新聞中心(非注冊記者使用)正式投入使用。圖為2008北京國際新聞中心。 中新社發(fā) 杜洋 攝
|
7月8日,一名參加北京奧運會報道的記者從本屆奧運會主新聞中心極具“中國元素”的裝飾前走過。當天,2008北京奧運會主新聞中心(MPC)、國際廣播中心(IBC)以及為非注冊記者提供服務(wù)的2008北京國際新聞中心(BIMC)同時對外開放。 中新社發(fā) 劉新 攝
7月8日,北京奧組委舉行啟動儀式,宣布北京奧運會主新聞中心(MPC)、國際廣播中心(IBC)和2008北京國際新聞中心(非注冊記者使用)正式投入使用。圖為2008北京國際新聞中心。 中新社發(fā) 杜洋 攝
|
中新社北京七月八日電 題:中國風吹拂“非注冊記者之家”
中新社記者 杜燕
走進北京國際新聞中心,映入眼簾的一扇紅漆木門、刻著“江南”兩字,在大堂水晶燈下散發(fā)著時尚的中國味兒。
一樓大堂,隨處可見中國山水畫和青花瓷瓶,讓富麗堂皇的酒店多了些韻味。
穿過大堂,一處小魚塘將人引到了樓梯口,巨幅以竹為題的國畫從一樓伸延到二樓。透過盤旋而上的玻璃階梯,看到魚兒在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
新聞中心備有大、小二個新聞發(fā)布廳。大發(fā)布廳可容納五百余人,門口擺設(shè)著琉璃祥云如意;酒店二層的宴會廳已被改造成一個臨時新聞發(fā)布廳,大約能容納二百人。
宴會廳外被布置成一個開放式的媒體工作區(qū),每個工作人員席前電源插頭、電話和網(wǎng)絡(luò)接口一應(yīng)俱全,一側(cè)的墻上則掛著七八個京劇臉譜,張望著“中國民間文化藝術(shù)展示”。
據(jù)悉,從九日起,中國優(yōu)秀電影、京劇折子戲、雜技將一一粉墨登場;記者們在這里將有幸親身體驗中國傳統(tǒng)針繡藝術(shù),有幸見識四十余位民間藝術(shù)大師以及書法家們的絕活表演。
在三樓的記者工作區(qū),電腦等設(shè)備已經(jīng)就緒。茶歇之余,記者們可在工作區(qū)的一隅免費品嘗到來自福建武夷山的姑娘們泡制的中國茶。身著旗袍的王姓姑娘告訴記者,她們一個月前就開始接受專門的茶藝培訓,大約有九個姐妹將此為中外記者展示中國的茶文化。
北京國際新聞中心主任翟惠生說,奧運是世界的,北京作為承辦城市,將世界性和民族性融入到了建筑和服務(wù)的每一個細節(jié)中,在新聞中心便可見一斑。
他表示,與北京二OO八年奧運會主新聞中心不同,這里是北京奧運會未取得“奧運注冊卡”的各國記者的重要活動場所,是對外發(fā)布有關(guān)非奧運賽事信息的重要平臺,是各國記者圓滿完成奧運期間采訪報道任務(wù)的重要渠道。
翟惠生看著這座改造近兩年才完工的酒店表示,從七月八日至奧運會結(jié)束,這里將二十四小時不間斷“想記者所想,急記者所急”,給中外記者提供工作上的便利和生活上的溫馨,讓他們在這里找到“家”的感覺。完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