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7月29日電 題:兩岸“山水”緣何能邁出“合璧”第一步?
中新社記者 董會峰
猶記得,今年3月,溫家寶總理在北京中外記者會上感性講了《富春山居圖》的故事,并提出“兩幅畫什么時候能合成一幅畫”的希望。
今天,臺北故宮宣布,明年6月起推出《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同時展出那幅創(chuàng)作于660年前、一分為二360年并在兩岸分藏60余年的傳奇山水名畫。短短4個多月,“山水”出現(xiàn)“合璧”曙光,被業(yè)內(nèi)人士視為的“堅冰”被打破,不可能變?yōu)榭赡,其背后的故事和意蘊,耐人尋味。
其一,得益于兩岸關系改善的大環(huán)境。2008年以來,一度波詭云譎的兩岸關系步入正軌,和平發(fā)展成為浩然大勢及民意主流,兩岸高層級互動、互訪不斷,互信有了基礎,有了累積,經(jīng)貿(mào)、人員、文化、旅游等交流空前頻繁。此為“山水”合璧展出提供了有為的背景和空間,試想,在早些年兩岸隔海相望、炮火相向,甚至2008年前幾年的陳水扁時代,“合璧”徒為奢望耳!
其二,有賴熱心人士的“撮合”。眾所周知,《富春山居圖》為元代大畫家黃公望晚年所創(chuàng),清代順治年間曾遭火焚,斷為兩段。前半卷被另行裝裱,名曰《剩山圖》,現(xiàn)藏浙江省博物館;后半卷無用師卷,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據(jù)原浙江省臺辦主任楊建新披露,10年前即有讓兩岸《富春山居圖》聚在一起的念想,香港鳳凰衛(wèi)視高層曾居中牽線,浙臺一度函來信往。雖然遭遇“瓶頸”,但兩岸熱心人士的努力一直未放棄。今年3月,溫家寶總理的答臺灣記者問,令“合璧”話題迅速升溫。數(shù)月來,鳳凰衛(wèi)視及陳文茜等文化人的“撮合”,終至巧遇中成就了“很不一樣的藝術盛事”(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語)。
其三,大陸展現(xiàn)主動有力推進。有來有往,本是人之常情。但臺灣方面對臺北故宮文物尤其像《富春山居圖》這樣的館藏赴大陸展出,一直存有戒心”,提出的一個前提條件是,大陸方面須先行完成“司法免扣押”立法。這是前些年“合璧”卡殼的一個關鍵所在!吧剿泵髂6月率先在臺北合璧展出,也正是大陸、浙江方面“讓一步、又何妨”新思維換來的成果。浙江省長呂祖善日前率團赴臺、拜訪周功鑫時,明確表示愿意出借《剩山圖》,他近日接受媒體專訪時更是“一語道破天機”:“我想終究得有人邁出第一步……我們先過去了以后,可能會使它過來的障礙小一點。”
毫無疑問,兩岸《富春山居圖》“合璧”有高度的象征意義。亦毋庸置疑,臺北展,只是兩岸“山水合璧”邁出的第一步。從目前情況看,其在大陸合展的障礙猶存,未來“破題”需要時機、雙方的智慧,以及“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勇氣和厚實的互信。(完)
參與互動(0) | 【編輯:張哉麟】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