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2月11日電 隨著陳水扁“復活”消息傳來,臺島突然掀起鋪天蓋地的“改名”風潮。針對這一番新一波的“變臉”手術,臺灣《聯(lián)合報》11日刊登社論指出,這是“臺獨美容術”,它讓一場虛假的政治易容術變得血淋淋。
文章指出,美其名為“正名”,這波行動其實只是為掩飾民進黨政績瘡疤所做的“換膚”手術。陳水扁知道“國號”改稱“臺灣國”是不可能的事,只好利用更改公營事業(yè)名稱的手法來移花接木,騙取深綠追隨者的“新國家”想象。問題是,這項“臺獨美容術”所需要移植的皮膚,執(zhí)政者卻是粗暴地從臺灣人民的共同經驗中任意割。灰虼,也讓一場虛假的政治易容術變得血淋淋。
文章說,從“中油”和“郵政”工會這兩天的強力抵制,不難看出這次的改名行動非僅無法獲得公營事業(yè)基層員工的支持,蘇貞昌由上而下的強力主導,也完全違背了決策民主的精神。換句話說,蘇貞昌自詡“早就該做”的改名,其正當性及合理性究竟建立在什么基礎上,根本值得懷疑。
文章認為,“中油”和“郵政”兩工會并無明顯的政治傾向,他們之所以強烈反對更名,一則是認為原有名稱具有可貴的品牌價值,更名并不符合企業(yè)本身的利益;二則是員工對所屬企業(yè)自有認同情感,不希望公司變成主政者的政治工具。前一項因素是基于經濟考慮,是理性選擇;后一項則是情感投射,屬于認同選擇。從此看來,兩家公司勞動階層對企業(yè)前景的關注,較之唯上級之命是從的管理階層,還遠遠超過。
主政者推動“正名”,是假設人民站在“臺灣主體性”的立場都應無條件支持,但事實顯非如此。更值得玩味的是,執(zhí)政者亟欲透過“正名”運動彰顯的“臺獨認同”,卻被員工認為侵犯了他們的“企業(yè)認同”。這項落差,顯示政治煽動家所勾勒的認同問題只是一個“扁平”的概念,一旦要放進立體、曲折的現(xiàn)實中時,卻面臨了塞不進去的窘境。
文章說,真實的情況是,更名只暴露了執(zhí)政者“外強中干”的退縮格局,不僅使相關企業(yè)將長期建立的品牌形象拱手讓人,并運用高壓手段侵犯企業(yè)自主,更粗暴抹殺許多人的感情和記憶。在這種情況下,這場虛有其表的“正名運”動,能呼喚誰的認同?
文章指出,如果當局要以翻天覆地的方式改名,那是在奪走民眾的記憶和感情,就像在摧毀一座古跡。文章說,民進黨不應強制透過行政運作貫徹上級旨意。且看執(zhí)政黨這次更名的雷霆行動,不僅完全省略了公開說明,連內部說服的過程都懶得一試;其獨斷,實在不可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