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說《畫皮》2008版是比任何一次都大膽和“摩登”的改編——前人還要女妖先演一段弱不禁風楚楚可憐,現在則是開宗明義“我就是要來攪破局和搶風頭”,所以周迅的角色明顯經過“改良”——順應現代人在確立目標后勇往直前的進取態(tài)度。連本來隱藏在《畫皮》背后的“犯罪快感”也變成“條條大路通羅馬”,心理狀態(tài)沒有半點迂回曲折。
什么是guilty pleasure?就是閣下當了人家的“情婦”,破壞了別人的幸福,讓“另一個女人”的家園變成頹垣敗瓦,理論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來自被愛和被寵的優(yōu)越感,閣下就是覺得“爽”!而“爽”就是叫人飄飄欲仙,不愿把雙腳放回處處講求責任、承擔和后果的現實中。這種寧縱莫枉的態(tài)度,必須配合以豁出去的勇氣才能成事,“Who cares?”是極容易沖口而出的一句話,但真要說得出做得到,那個人以為避過了“責任”卻還是一頭撞到“后果”之上:閣下就是會成為別人口中的“罪人”。
Guilty pleasure不見得只會造就“千古罪人”。它是對羞恥心的反抗和背叛,即便面對不欲被人看到你讀八卦雜志,于是偷偷瞄兩眼身旁那陌生人正在翻閱的一本也能得到“犯罪快感”,卻不用付出代價的滿足感。至于光明正大拿著會被某些人認定為“政治不正確”的報刊到處走的人,當然就是免疫于“文化犯罪”的觀念:既不把自己看作“高人一等”,自然也不會對“身份象征”——也就是他人對自己的眼光——由介懷變成忌諱,甚至由十分介懷變成十分忌諱。
驚悚小說作家史蒂芬金便曾提名全球最富有女作家J.K.羅琳為最受歡迎的“犯罪快感”——即便他本人一直都是提倡這種趣味的至尊與天王。意思是明知道映入眼簾的文字全是“趣味”大于“營養(yǎng)”,而看完一章馬上接上一章,讀完一本隨即搶購一本的“縱欲”行徑,就是精神上的不健康表現,又名“犯罪”。有識之士不承認把《哈利·波特》當藥丸般“嗑”,就是怕被標簽“雙重犯罪”。
新版《畫皮》走的是“明知故犯”路線。周迅在電影開場已是一派“事無不可對人(觀眾)言”的坦蕩蕩,表面上是借妖精的自我膨脹來投射現代人的精神面貌,但這種手法其實也在犧牲《畫皮》作為“寓言”的功能與魅力——身為妖精卻沒有多少顧忌,犯罪快感又如何找到滋生的空間?林奕華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