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70年 | 通訊社還能拍電影?
編者按:
走過70年光輝歷程的中國新聞社,在海外新聞文化傳播史上創(chuàng)造了許多輝煌業(yè)績,其中有一章是今天已經(jīng)很少有人了解的電影電視制作。
上世紀50年代到本世紀初,中國新聞社通過南海影業(yè)有限公司在海外發(fā)行大量自己生產(chǎn)的影視作品,深受歡迎。有許多影片在香港票房長期占據(jù)第一位。
本文作者方樹勛是中國新聞社電影事業(yè)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他生前為我們留下這篇介紹中新社電影電視業(yè)務發(fā)展狀況的文章,雖簡略,但珍貴。
1956年,香港華文電影公司的主持人、導演趙一山,希望到內(nèi)地拍風光紀錄片,在當時中僑委的支持下,他們到廣東潮汕及海南島等地,拍名為《月是故鄉(xiāng)明》的風光紀錄片。反映新中國成立后潮汕和海南島的風光名勝、人民生活的新貌。片中穿插潮劇《陳三五娘》的片段和海南島黎族、苗族自治州少數(shù)民族的歌舞。接著還拍了舞臺紀錄片《火燒臨江樓》。
嗣后,趙一山希望中僑委能繼續(xù)支持他們的電影事業(yè),提出由于他們?nèi)肆τ邢?,希中僑委能組織力量拍片,影片由華文電影公司發(fā)行,以這樣的方式支持他們。經(jīng)中僑委領導研究后,此事最后主要由中新社負責籌劃。
“十八條好漢”白手起家
中新社不是電影制片廠,拍電影對中新社來說是新生事物。在電影工作人和器材等方面,是一窮二白。首先是解決干部和器材問題。
1958年,社領導從圖片部調(diào)出吳岳搞攝影。因為吳岳在泰國時就從事攝影工作,擅長拍攝人像并獲得好評。在這基礎上,電影攝影較易掌握。另外從社辦公室調(diào)出谷雷鳴。谷在話劇表演上有一定的基礎和才能。還從專稿部文藝組把我調(diào)出,主要負責編寫劇本?;蛟S是由于我在香港曾參加過電影工作,還同《大公報》《文匯報》一些對電影有興趣的朋友一起從事過影評工作,和電影界人士有交往,對片場的情況也有些了解的緣故吧!
這幾個人調(diào)集后,在吳江和謝石基同志的具體領導下,開始做準備工作。吳岳到潮汕拍《詩歌的海洋》,谷雷鳴跟趙一山一起,向他學習導演工作。我到福建采訪,準備寫反映僑鄉(xiāng)新晉江(后改為福建風光)的劇本。
此后陸續(xù)調(diào)來一些同志,組成電影隊。到1962年止,電影隊一共18人。因為拍出了不少影片,當時這支隊伍被戲稱為“十八條好漢”,可能是有點褒義吧!
不計較得失,不追求名利
電影隊人數(shù)少,都未正式從事過電影拍攝工作,但在短短幾年時間里,特別是經(jīng)歷了三年困難時期,能完成幾十部電影的拍攝,的確是奮力拼搏的艱苦歷程。
大家對電影這門新鮮的工作有興趣,有敢于大膽探索追求的勇氣。全心全意想把這工作搞好。長年在外,不怕艱苦,不計較得失,不追求名利,在所有的影片上基本沒有署上真名。
大家在工作上沒有經(jīng)驗,都是一張白紙,但白紙上可以畫出各具特色的畫面。大家都知道自己的不足,能夠虛心刻苦地學習。在干中學,在學中干。在實踐上逐步總結出經(jīng)驗,從幼稚逐步走向成熟。
風光紀錄片+戲曲藝術片
從1958年到1964年,中新社電影隊(后改為電影組)共拍攝了二十多部風光紀錄片,八部舞臺戲曲藝術片。
這個時期拍攝的風光紀錄片主要包括:《詩歌的海洋》《故鄉(xiāng)行》(福建風光)《美麗的三江》《北京漫游》《萬里長城萬里長》《蘆溝橋畔》《泰山南北》《齊魯英豪》《西雙版納》《末代皇帝溥儀》《蘇州姐妹》《廣西風光》《四邑風光》等。
1959年到1963年拍的戲曲藝術片有八部:《西廂記》《絲線姻緣》《胭脂記》《并蒂蓮》《云中落繡鞋》《孟麗君》《珍珠塔》《姐妹易嫁》。
上述風光紀錄片和戲曲藝術片,向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介紹祖國各地風貌和地方傳統(tǒng)戲劇藝術,使關心新中國的觀眾,增強了向往祖國的信心。
發(fā)展壯大寫下新篇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撥亂反正。經(jīng)歷“文革”塵封多年的中新社早期電影重見天日。
1978年,在京一些部門,紛紛向中新社借出戲曲片《云中落繡鞋》《珍珠塔》《姐妹易嫁》和一些風光片到單位放映。后來所有的影片都交電影發(fā)行公司保存。《云中落繡鞋》《珍珠塔》《姐妹易嫁》等影片,也經(jīng)中央電視臺向全國放映。
1978年,中新社建制恢復以后,又成立了電影部,還組建了以吳江為董事長的“南海影業(yè)公司”。在電影部和“南海影業(yè)公司”的努力下,中斷了十多年的中新社電影重新起步。不但拍風光片,還拍攝了由凌子導演的《原野》;凌子風導演的《春桃》;韓蘭芳導演的《精變》等受觀眾歡迎的故事片。
此外,還開創(chuàng)了和外國及臺灣影業(yè)人士、港商合作拍片的業(yè)務。合作的影片有《龍的精神》《北京故事》《八千里路云和月》《南拳王》等十多部。在歐、美等二十多個國家和港澳地區(qū)放映,很受歡迎,頗有影響。
1985年,中新社電影部擴大為電影聲像部,業(yè)務大為發(fā)展,拍出幾十部影視片。
中新社采取與外國及港、臺人士合作拍片的方式,同時拍出了多部影視片,使他們進一步認識中國的現(xiàn)實,增強對中國的認同和向往。
社會的發(fā)展,世界面貌日新月異,相信中新社的影視會寫出新的歷史篇章。
作者:方樹勛(曾任中新社新聞部副主任、報刊室主任)
國內(nèi)新聞精選:
- 2024年12月21日 19:19:45
- 2024年12月21日 17:09:19
- 2024年12月21日 14:25:07
- 2024年12月21日 11:25:59
- 2024年12月21日 10:59:01
- 2024年12月21日 10:49:11
- 2024年12月21日 08:21:54
- 2024年12月20日 12:01:17
- 2024年12月20日 12:00:49
- 2024年12月20日 00:13:40